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走出了茫茫草原,这片草原其实是高原湿地,看着一片祥和,实际踩上去时暗藏杀机,平整的土地上可能就是深不见底的沼泽。
刚走出来的众人还没有喘息时,国军的重兵就“迎”了上来。胡宗南与杨积庆把守在交通要道上,就等待高层下达命令,时刻准备出动,给我军带来“迎头一击。”
但此时红军面临的最大危险,不是老蒋的围追堵截,不是飞机的轰炸,而是吃饭!俗话说得好,一顿不吃饿得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过一年的奔波,众将士们已经把能吃的全部吃光,直到最后,沿途的草根树皮全被吃光,甚至有战士开始煮皮带,喝皮带汤。
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我军在行军过程中,意外地发了一笔“横财”。几十万斤的粮食和几千斤的盐,直接被送到了家门口,并且还在贵人的帮助下,直接打开了北上的大门!
这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支援是谁给的?
1935年9月,我军部队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终于渡过了茫茫大草原。本想让战士在原地休整,但考虑到背后穷追不舍的敌人,指战员只能下令继续前进,此时的红军已经不足一万人。
当时摆在红军面前的就三条路:
第一条是从左侧的胡宗南部强行突围。但考虑到此时部队人数太少,又筋疲力尽,没有大型武器,正面与国军大部队对抗,相当于主动送死。
第二条是绕道青海。这条路虽然绕开了敌军阻截,但需要穿过大片的无人区。对于如今缺粮、缺各种物资的我军来说,更相当于慢性自杀。
第三条是直接北上,走腊子口。这里有军阀鲁大昌和卓尼土司杨积庆的大批部队驻守,也算得上国民党的地盘,危险自然不言而喻。要想突围,也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针对这三条路线,红军领导人随即召开“俄界会议”,对各自的利弊进行了全面分析之后,最终决定走相对最容易的第三条路,即北上从腊子口突围。
而蒋介石对红军的一举一动都严密监视,在获得我军将从腊子口路过后,反复给鲁大昌和杨积庆发送电报,再三要求他们务必将红军进行包围,同时,蒋介石又命令胡宗南带领部队援助腊子口。
蒋介石的一系列计划十分严密,一旦成功实现合围,红军必然会陷入四面楚歌的险境。
然而,蒋介石千算万算,却算漏了一个人的心。这人便是杨积庆。杨积庆是甘藏第19代卓尼土司,也是国民党政府亲封的保安司令。其家族势力,对甘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民族关系均影响颇深。
杨积庆手中的两万藏兵,成为蒋介石绞杀甘肃地区红军的倚重对象。但蒋介石不知道的是,杨积庆的思想,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虽然偏于西北一隅,但是杨积庆的目力却从未限于这一隅。正因为如此,杨积庆了解到了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了解他们对穷苦人民的剥削。杨积庆更深知,自己的藏区民众在国民党官员的盘剥下,所受到的种种不公正对待。
如果杨土司坚决执行老蒋的命令的话,那么对我军绝对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守着天险,我军将再无依靠,只能暴露在火力网下,
可是他没有,他假意地接受老蒋的命令,却是背地里派出心腹联系我党,还叫上手下人马,
开始修复被国军破坏的桥梁道路,并且他还命令手下的人,不许放冷枪,
不许抢劫,不许阻击,不许坚壁清野!
就在我军赶路到杨土司把守的粮仓时,只见空无一人把守,大门上只有一个锁头空挂。
自古粮食都是兵家必须品,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道理,
杨土司的诚意,可谓是雪中送炭。30多万斤的粮食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是啥概念?红军平均每人能分到30斤,而过草地前,红军指战员想尽办法筹粮,作为前锋的红1军团平均每人也就只有5、6斤而已。作为后卫的红3军团平均每人也就3、4斤粮食。因为缺粮,不知有多少红军指战员倒毙在茫茫草地里。得以走出草地的人们,身体亦极度虚弱。
在杨积庆的暗中帮助下,红军得到了补给,打下了多场重要的战役。甚至于在红军离开藏区后,杨积庆还继续为红军做着收留伤员等善后的工作。然而鲁大昌在战败之后,对杨积庆怀恨在心,认为是他帮助了红军。
因此,狡猾的鲁大昌策反了杨积庆的两名部下,引起了土司城的内部矛盾。而叛军在国民党军队的撑腰下,很快攻进了杨家。最终,杨积庆与长子杨琨战死,其长媳、孙女等7人也惨遭杀害。
就是因为有一个个像杨积庆同志这样为了民族大义,为了国家人民而奋不顾身的爱国志士。我们的国家因为有他们而逐渐强大,我们的民族因为有他们而倍感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