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建国以来已经有过很多次阅兵,每当到了这盛大时刻,相信每一位国人都在电视里看到过,现代化阅兵很是壮观。
人类历史上,阅兵来源已久,早在公元前,中国周朝和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活动。
阅兵不仅是宣示国家实力,还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国最早的阅兵记载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涂山会盟,这次会盟是由历史上著名的首领禹举行。
此次会盟中,禹的手下手持用羽毛装饰的兵器,和着乐曲载歌载舞,表示对南方部落首领的隆重欢迎。
同时也有着震慑的作用,尽管禹没有发一兵一卒,但他的武力已经震慑住了各个部落,从而对禹表示臣服,历史上禹的这次会盟,实际上就是阅兵的雏形。
历史上的牧野之战也较为出名,此战是周武王灭商的决胜之战,在牧野之战前,周武王也曾举行过大规模的“观兵”。
同时,周武王宣称替天行道,亲自率领大军,与商朝的军队进行决战,重挫殷纣王主力部队,奠定了周朝立国的基础。
从这就可以看出,阅兵、观兵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开始作为一种震慑敌人、提升士气的重要手段,效果往往都很不错。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说明朝永乐年间的一次大规模阅兵,期间还有一件较为有趣的事情。
明朝永乐皇帝朱棣,他是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明朝的第三任皇帝。他在位期间功绩无数,他在延续朱元璋的基础上,明朝得到高速发展,使大明王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极具影响力的大国,开创了永乐盛世,被后人称作永乐大帝。
朱棣在各方面都有成就,比如说外交方面,开创了“郑和下西洋”这样一个影响世界的壮举。不但加强中外友好往来,还将明朝的强盛展示给了诸多海外国家。
见识到明朝的强大之后,各个国家也都派遣使臣前来朝见永乐皇帝。
永乐十八年,永乐皇帝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了各国的使臣,共有27个国家之多。
众所周知,各个国家都有着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尤其是拜见他国皇帝,如何行礼最为重要,这取决于对方的强大程度。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当时27个国家的使臣,在拜见朱棣时纷纷行叩拜礼,以示尊重。
但却有一个例外,他就是帖木儿国的使臣,并且声称他国没有这等习俗,坚持行鞠躬礼。对于帖木儿国使臣的行为,朱棣并没有在意,而是派人带着各国使臣领略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
当领略过我国大好河山之后,各国使臣方才察觉,平常只知道明朝强大,却不知道他们还是低估了明朝,就连那位拒绝行叩拜礼的帖木儿国使臣也被震撼。
两个月之后,朱棣准备在北京周边举行“狩猎”,实际上就是大规模的阅兵仪式,并且邀请各国使臣前来。
大阅兵如期举行,共调军队有十余万人,明初三大营精锐尽出,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
尤其是神机营中的各种高科技火器,让各国使臣大开眼界。
此次大规模阅兵足足长达一个月之久,当各国使节将所见所闻带回海外之后,明朝的强盛再一次刷新了世界各国的认知,这些国家也一直与明朝交好,直到明朝末年。
阅兵结束之后,永乐皇帝朱棣再一次接见各国使节,这一次接见,那位曾说出“我国无此风俗”的帖木儿国使臣竟然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
帖木儿国使臣似乎已经忘记了数月前的坚持,也开始对朱棣奉承,并且将国王父亲生前的御用坐骑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
朱棣也不含糊,亲笔书信让使臣转交国王,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