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而天象、地舆、历算、音乐、考礼、行师、刑律、农政,下至射御、医药、奇门、王遁,满蒙、西域、外洋之文书字母,殆无一而不通......

上面这段文字,是曾国藩评价康熙的,熟悉历史的人可能也知道,康熙的文治武功未必是古代皇帝中的第一人,但是单以各种学问而言,康熙要说自己是第二,估计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那么一个日理万机的皇帝,为什么能这么博学呢?

公元1654年,康熙出生于紫禁城中,因为他爹顺治当年正和董鄂妃打得火热,所以顺治对于自己这个三皇子并不太关注。


(相关资料图)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把持朝政很久,为了自己日后能上位,而限制顺治读书学习的多尔衮已经去世了好几年,顺治皇帝已经开始亲政。顺治皇帝虽然在后世的影视剧中,是一个爱美人胜过爱江山的情种皇帝,但实际上顺治还算是相对勤勉的。

不过因为多尔衮在世期间,他的学业一直被故意限制,所以他亲政之处是知识极度匮乏的,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顺治亲政之后拼命读书,根据《清史稿》等书记载,顺治皇帝为了尽快掌握更多的学问,曾有过为了读书而被累的吐血的经历,由此可见,顺治皇帝亲政以后,在学习精神上是绝对可圈可点的。

清廷是马上得的天下,中间又有权臣有贰心,但是顺治亲政之后,基本稳定住了局面,这里面很大的一部分功劳,应该属于顺治皇帝的勤奋好学。

因此顺治虽然最初对小康熙不感冒,但是他的勤学精神应该影响到了康熙,而且他那种“呕心沥血”读书的经历已经成效,康熙应该也没少听,所以在“言传身教”这块,顺治还是给儿子带来了很正面的作用。

据《康熙起居注》等资料记载,因为受父亲顺治皇帝的熏陶以及要求,康熙从五岁就开始认字读书,康熙当年读书学习非常刻苦,遇到不懂的问题,必须找人去问明白,然后“求得大意而后愉快”,对每天要学习的文章,“必使字字成诵,从来不肯自欺”。

那么是什么支持康熙的这种学习态度,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康熙当年读书学习时,不光没感觉这是一项苦差事,虽然他也曾像他爹那样累的咳血,反而是“乐此不疲”。那么康熙为什么会对读书学习有这么浓厚的兴趣呢?

言传不如身教,如果他爹顺治喜欢的是喝酒嗑药,沉迷酒色,估计康熙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爱好学习的兴趣,正是因为顺治本人爱学习,且通过学习把国家治理的还算可以,所以康熙看到了父亲的努力,以及努力之后的结果,所以他受到感染,就养成了学习的兴趣。

现在有些家长老是抱怨孩子看手机玩游戏,他们就没想想,他们平时是不是抱着手机刷视频,有事没事玩游戏,有几个好玩手机游戏的孩子,家长一回家就抱着本书看的,乒乒球世界冠军王楠,你看人家闺女那乒乓球打的......

顺治在位期间,还恢复了一项中原王朝特有的制度——经筵日讲。这个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皇帝在位时,仍然让各种有学问的人给他讲课。这项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武帝,汉武帝继位时还是个毛头小子,他为了尽快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不想照搬之前的黄老之术,想变的更积极一些。

于是他就请了不少学派的人来探讨,最后胜出的是董仲舒背后的儒家,儒家为了推广自己的学问,汉武帝为了更好地学习,大家就开始想办法给皇帝开培训班。因为这个制度有利于皇帝的能力提升,所以这项制度一直在中原王朝流传。

就是元蒙古铁骑入主中原之后,这项制度也没有断掉,因此等到顺治亲政,清廷基本稳定之后,就有人提出重新开始经筵日讲,顺治皇帝对这事也比较认可,毕竟学问这东西不能光靠闭门苦读,有些事没人指点,你就是把自己累死,可能也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精义

顺治皇帝去世以后,皇位就传给了勤奋好学且出过天花的康熙,康熙当了皇帝之后,依然是勤奋好学,而且也沿用了他父亲重启的经筵日讲,当时给皇帝当老师的是谁呢?不是文艺作品中那个近似杜撰的伍次友,而是一帮在职的大臣,比如各部尚书、翰林院的官员,甚至还有外国的传教士等等。

这些人虽然岗位和职位都不同,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并不是只知道理论。而且和以前的经筵日讲不同的是,康熙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光是听各位老师讲课,还会主动参与讨论,而且康熙的坚持之功也很厉害。

据记载,在康熙平定三藩时,因为国事繁忙,所以有人就想让皇帝休息一下,建议他暂停经筵日讲,但是康熙却坚决不同意,他认为政事军事虽然重要,但是学习也同样重要......因此康熙的学识一直是保持持续增长,以至于后来有人评价康熙“六经要旨,无不融会贯”、”学贯东西”,他如果不当皇帝,也会是一位博学的鸿儒。

康熙不光成就了自己,还影响了后人,他儿子雍正皇帝也比较勤奋,乾隆的学问虽然有点浮夸,但他也一直以皇爷爷为榜样,至于后来的那些清朝皇帝,没有一个不把康熙当做偶像,就连后世的毛教员对他的学习能力也给于了肯定。

从上述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康熙人之所以博学的原因:

第一,他爹顺治言传身教,给康熙留下了一个读书学习的好习惯和好制度;

第二,康熙本人比较勤奋,在兴趣的引导下,做到了孜孜不倦地学习;

第三,康熙的学习方法也很好,请教有实践经验的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互动;

以现在的条件,你只要有这个意愿,且能正确地坚持,你也一定可以成为一个像康熙一样博学的人,并能惠及你的后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