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史记》中的《律书》记载:“夏桀、殷纣手搏豺狼,足追四马,勇非微也;百战克胜,诸侯慑服,权非轻也。秦二世宿军无用之地,连兵于边陲,力非弱也;结怨匈奴,祸于越,势非寡也。及其威尽势极,闾巷之人为敌国,咎生穷武之不知足,甘得之心不息也。”
(资料图片)
(1)翻译一下,就是:“夏桀、殷纣王能赤手空拳与豺狼搏斗,奔跑起来能追得上四匹马拉的车子,其勇力并不弱;他们曾百战百胜,诸侯对他们恐惧服从,权力也不算轻。秦二世屯军于四郊,连兵于边陲,力量不是不强;北与匈奴结怨,南在诸越招惹祸端,势力不算寡弱,等到他们的威风使尽,势力盛极,闾巷中的平民也成了敌国。错就在于他们穷兵黩武不知止足,贪得之心不能停息。”
(2)从司马迁的记载,我们可知夏桀,其实非常勇武,力气很大,所以后世多有人认为,夏桀其实算得上是,文武双全的人物。但同时,司马迁还指出,夏桀之所以会被灭掉,其实和其穷兵黩武和贪念太大有关。
因为穷兵黩武和贪念巨大,故而夏桀执政期间,想必应该是经常对外用兵和作战,且会搜刮百姓,也因此,可以想得到,夏桀执政期间,百姓很有可能是怨声载道了,但是迫于夏桀的勇武和强权,敢怒不敢言罢了!
二、以上笔者所说的这些事情,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在《史记》中找到蛛丝马迹,在《夏本纪》中,司马迁记载道:“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汤遂率兵以伐夏桀。桀走鸣条,遂放而死。桀谓人曰:“吾悔不遂杀汤于夏台,使至此。”汤乃践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汤封夏之後后,至周封于杞也。”
(1)翻译一下,就是:“帝桀在位时,因为自从孔甲在位以来,诸侯就有很多相继叛离了夏,而桀又不修德行而用武力伤害百官之族,百官不堪忍受。桀召来汤,把他囚禁在夏台,后来又放了他。汤修行德业,诸侯都来归附,汤就率兵去征讨夏桀,夏桀逃到鸣条,最后被放逐而死。桀对人说:“我后悔当初没有索性把汤杀死在夏台,以致使我落到这个下场。”这样,汤就登上了天子之位,取代了夏朝,领有天下。汤封了夏的后代,到周朝时,把他们封在杞地。”
(2)看完这一段,由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为何夏桀是所谓的,文武双全的人物,却终究注定逃脱不掉被灭掉了。
a.其一,夏桀登上王位后,其实是得到了一个烂摊子,只因其前任孔甲,迷信鬼神,淫乱无度,致使夏后氏的威德日渐衰微,许多诸侯相继背叛了他,这说明,夏桀登上王位后,此时的夏朝的实力,确实已经大不如前了。
b.其二,夏桀登上王位之后,本来应该修德行,安抚之前因为孔甲荒淫无度造成的反叛诸侯,可是夏桀却想要凭借自己的勇武,不断去征伐那些反叛的诸侯和部落。
对于夏桀不断对外用兵,企图以武力征服各诸侯国,我们甚至可以说,其实,夏桀已经很努力了。确实,他已经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艰难地维持自己所继承的这个“烂摊子”了。
可是,终究是用错了方法!也许,夏桀如同项羽一般,缺少一颗能够接受别人劝解的心,不然也不至于,一步死棋走到底,走到黑。
与此同时,夏桀还欺压自己的百官,种种作死行为,直接加剧了,夏王朝和许多诸侯,以及百官之间的矛盾,即夏桀执政期间,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进一步激化了。
c.其三,其实,按理夏桀已经发现了成汤有大志向,对自己的王朝威胁很大,所以前期他囚禁了成汤。但令人感到滑稽的是,也许是因为自己太过勇武,同时也是看不起成汤,最终他却释放了成汤。
我们不管是基于什么原因,导致夏桀最终要放走商汤,这一切似乎都只能说明,夏桀虽号称文武双全,但很明显,其根本没有远虑,所谓的文武双全,都是扯淡。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放走成汤之举,绝对是夏桀的重大失误,属于放虎归山!有点类似于,项羽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最终反被其害。我们看到,他最终虽然后悔了,但这世上,可是没有后悔药的。
d.其四,夏桀肯定知道成汤在修德行,拉拢周围的诸侯,致使许多诸侯都来归附成汤。但是,在初期,在成汤还没形成强大的实力之前,夏桀并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也就是说,即使发现了成汤在拉拢诸侯,发展自己的实力,夏桀要么是确实没有办法应对,要么就是被成汤使了障眼法,要么是看不起成汤,否则不可能无动于衷。显然,没办法应对,概率比较小,毕竟是个勇武之人。最有可能是,夏桀应该是中了成汤的障眼法,或者就是不重视,甚至是轻视成汤。
不管怎么样,最终的结局是,成汤不断拉拢其他诸侯,实力不断壮大,直至实力达到了可以伐夏。
三、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比较清楚的看出,夏桀之所以会被成汤灭掉,主因是不修德行,导致诸侯和大臣离心,直接导致了,夏王朝的整体实力下降很多。次因是夏桀过于自负,太过相信武力征服,即杀伐之心太过强大,说难听一点,就是 太残暴,导致失去民心。客观原因嘛,就是夏桀,虽勇武,却生不逢时,其前任,确实是给他留下了一个‘烂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