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
战国军事家孙膑编著的军事著作
【资料图】
《孙膑兵法》是一部由孙膑编著的中国军事著作[1],创作于战国时期。[2]
《孙膑兵法》为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孙膑主张战争主要以“道”制胜。
道家学派认为“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起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强调的是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然而对于战争这个关系着国家存亡、人民生死的问题,道家也多有论述。如以弱胜强,守静贵柔,欲取先与等思想,都是具有很强的辩证思维,《老子》中曾谈到:“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由此可知,老子认为战争是不详的东西,除非迫不得已才能使用。《孙膑兵法·见威王》说:“夫兵者,非士恒势也。此先王之傅道也。战胜,则所以在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 道家认为战争是一种必然的社会现象,只有在正义的情况下才可发动战争。
作为道家众流派中的重要一支的黄老学派主张将战争划分为五类,即“有义兵,有应兵,有忿兵,有贪兵,有骄兵。”凡是本着诛暴虐、救贫弱的战争,那么就看做是正义的战争;用于抵抗侵略,保卫国家的战争则看做是“应兵”;凡是用于侵略别国,扩展土地的则看做是“贪兵”。并且进一步得出了 “义兵王,应兵胜,忿兵败,贪兵死,骄兵灭”的战争结论,据此可以看出来,道家认可战争是可以存在的,但是战争的前提必须是正义性的,对于不义之战则应该坚决反对。由此,道家提出了: “兵者百岁不一用,然不可一日忘也”的观点。《孙膑兵法》继承道家的战争观与思想,认为兵是凶器,不得以而用之,而且胜利了也不能骄横践扈,要保持谦逊低调,将自己放在弱者的地位等等观点。
在《孙膑兵法》中,提到“道”的地方多达五十多处,在《孙膑兵法·威王问》中,孙子曰:“明主、知道之将,不以众卒几功。’孙子出而弟子问曰:‘威王、田忌臣主之问何如? ’孙子曰:‘威王问九,田忌问七,几知兵矣,而未达于道也。……”孙膜在强调指导战争的将领必须知“道”,通识用兵之道,同时掌握灵动的战略战术,而作为统治者,不仅要知兵,而且必须“达于道” 才能掌握战争的规律。
知兵要“达于道”的目的是“知道即可知胜。”这是《孙膑兵法·篡卒》篇体现的孙膑军事思想。因为在此篇,孙膑列举了 “恒胜有五”、“恒不胜有五”的五个条件,其中“知道”和“不知道”各占其一。对战争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人数的众寡,不是粮草的多少,也不是装备的新旧,而是“胜在道也”,是要依据客观规律统领战争思想,这是战争取胜之匙,而这种客观规律就是“道”。
【篡卒】
孙子曰:兵之胜在於篡(选)卒,其勇在於制,其巧在於势,其利在於信,其德在於道,其富在於亟归,其强在於休民,其伤在於数战。
孙子曰:德行者,兵之厚积也。信者,兵明赏也。恶战者,兵之王器也。取众者,胜□□□也。
孙子曰:恒胜有五:得主剸(专)制,胜。知道,胜。得众,胜。左右和,胜。粮(量)适(敌)计险,胜。
孙子曰:恒不胜有五:御将,不胜。不知道,不胜。乖将,不胜。不用间,不胜。不得众,不胜。
孙子曰:胜在尽……明赏,撰(选)卒,乖敌……之□。是胃(谓)泰武之葆。孙子曰:不得主弗将也……
……□□令,一曰信,二曰忠,三曰敢。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不忠於王,不敢用其兵。不信於赏,百生(姓)弗德。不敢去不善,百生(姓)弗畏。
二百卅五。
月战
孙子曰:间於天地之间,莫贵於人。战〔必三得、五〕不单(殚)。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央(殃)。是以必付与而〔用〕战,不得已而後战。故抚时而战,不复(复)使其众。无方而战者,小胜以付磿者也。孙子曰:十战而六胜,以星也。十战而七胜,以日者也。十战而八胜,以月者也。十战而九胜,月有……〔十战〕而十胜,将善而生过者也。一单(殚)…………所不胜者也五,五者有所壹,不胜。故战之道,有多杀人而不得将卒者,有得将卒而不得舍者,有得舍而不得将军者,有复(覆)军杀将者。故得其道,则虽欲生,不可得也。
八十。
八阵
孙子曰:知(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请(情),陈(阵)则知八陈(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静),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陈(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陈(阵)之宜。用陈(阵)参(三)分,诲陈(阵)有蜂(锋),诲逢(锋)有後,皆侍(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一在於後。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二百一十四。
八陈(阵)
地葆
孙子曰:凡地之道:阳为表,阴为里;直者为刚(纲),术者为纪。纪刚(纲)则得,陈(阵)乃不惑。直者毛(无或草)产,术者半死。凡战地也,日其精也,八风将来,必勿忘也。绝水、迎陵、逆溜(流)、居杀地、迎众树者,钧(均)举也,五者皆不胜。 南陈(阵)之山,生山也;东陈(阵)之山,死山也。东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也〕。不留(流),死水也。
五地之胜曰:山胜陵,陵胜阜,阜胜陈丘,陈丘胜林平地。五草之胜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胜:青胜黄,黄胜黑,黑胜赤,赤胜白,白胜青。五地之败曰:溪、川、泽、斥〔、卤〕。五地之杀曰:天井、天宛、天离(罗)、天[土部上ㄨ下尤](隙)、天[木召](陷)。五墓,杀地也,勿居也,勿〔留〕也。春毋降,秋毋登。军与陈(阵)皆毋政(攻)前右,右周毋左周。
二百。
势备
孙子曰:夫陷(含)齿戴角,前蚤(爪)後锯(距),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帝作剑,以陈(阵)象之。笄(羿)作弓弩,以埶(势)象之。禹作舟车,以变象之。汤、武作长兵,以权象之。凡此四者,兵之用也。
何以知剑之为〔陈〕(阵)也?旦莫(暮)服之,未必用也。故曰:陈(阵)而不战,剑之为陈(阵)也。剑无封(锋),唯(虽)孟贲〔之勇〕,不敢〔斗臧获〕;陈(阵)无蜂(锋),非孟贲之勇也,敢将而进者,不智(知)兵之至也。剑无首铤,唯(虽)巧士不能进〔拒敌〕;陈(阵)无後,非巧士敢将而进者,不知兵之请(情)者。故有蜂(锋)有後,相信不动,适(敌)人必走;无蜂(锋)无後……□券不道。
何以知弓奴(弩)之为势也?发於肩应(膺)之间,杀人百步之外,不识其所道至。故曰:弓弩,埶(势)也。
何以〔知舟车〕之为变也?高则……
何以知长兵之〔为〕权也?击,非高下非……卢毁肩。故曰,长兵,权也。
凡此四……所循以成道也。知其道者,兵有功,主有名。□用而不知其道者,〔兵〕
无功。凡兵之道四:曰陈(阵),曰埶(势),曰变,曰权。察此四者,所以破强敌、取孟(猛)将也。……埶(势)者,攻无备,出不意,……中之近……也。视之近,中之远。权者,昼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战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众〕皆以为用,而莫彻其道。
……〔阵〕之有蜂(锋)者,选陈(阵)〔者〕也。爵……
……□得四者生,失四者死。□□□□……
兵情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请(情),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 矢,金在前,羽在後,故犀而善走,前〔重而〕後轻,故正而听人。今治卒则後重而前轻,陈(阵)之则辨(辩),趣(趋)之敌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
弩者,将也。弩张[木秉]柄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唯(虽)轻重得,前後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阵之前後虽〕得,犹不胜敌也。矢轻重得,前〔後〕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昭(招)也。卒轻重得,前後适,而将唯於……兵□□□□□□□,犹不胜敌也。故曰:弩之中谷(彀)合於四,兵有功,〔主有名〕……〔主也〕,将也,卒也,〔法〕也。故曰:兵胜适(敌)也,不异於弩之中召(招)也。此兵之道也。
行篡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选)贤取良也。阴阳,所以聚众合适(敌)也。正衡再累……暨(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悬)衡,虽(唯)其宜也。私公之财壹也,夫民有不足於寿而有余於货者,有不足於货而有余於寿者,唯明王圣人智(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温(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者无能(罢、疲)。货多则辨(辩),辨(辩)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贵,贵〕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 国之葆(宝)也。
作者:孙膑
编辑:军师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