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历史上,由余是一名举足轻重的人物。早期秦人的头号对手是近邻西戎,而后来帮助秦人打败西戎的正是由余。史料记载,“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

那么,秦穆公具体是如何得到由余的?有说法是,西戎大臣由余到访秦国,秦穆公与其一番交谈后,认为由余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和大臣用计离间戎王与由余,最终把由余“引进”到了秦国。

在《史记》《韩非子》《韩诗外传》《说苑》等古代典籍中,还有“由余对秦穆公问”的记载。那么,秦穆公和由余究竟说了什么?


(资料图)

《史记》是这样记载的:由余到访秦国,秦穆公热情接待,带他参观秦国宏伟的宫室、丰富的积聚。由余看了之后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这是批评秦穆公追求奢侈,劳民伤财。秦穆公听了“怪之”,即不明白由余为什么批评。

依照逻辑,接下来由余应该阐述奢侈对国家的危害、节俭对治国的重要。可《史记》没有这么写,而是又让秦穆公提了一个话题:中原各国用诗书礼乐法度治国,还会出现混乱;戎夷不用诗书礼乐法度,想把国家治理好是不是太难了?戛然中断尚未探讨清楚的问题,令人感到有点突兀。

在《韩非子》“由余对秦穆公问”中,穆公先问由余:我常常听人谈论治国之道,却从未见过好的治国之道是什么样。因此,我想听一听古代的明君因何得到国家,又因何失去国家?由余回答:他们凭节俭而得国,因奢侈而失国。

穆公再问:我虚心向你请教治国之道,你为什么说起了节俭和奢侈?这一问,相当于《史记》中的“穆公怪之”一句。于是,由余以尧舜禹为例进一步解释奢俭在治国中的重要性。主客之间的对话连贯、紧凑、顺畅,最后以由余成为秦穆公的臣子收尾。

应当看到,《韩非子》是先秦典籍;《史记》《韩诗外传》《说苑》都产生于汉代,而且均是在辑录、采用前代(主要是先秦)文献基础上生成的。

《史记》与《韩非子》所记显著不同,且存在明显逻辑问题,原因也许只有一个:司马迁对《韩非子》“由余对秦穆公问”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删去原本的奢俭之论,转而以“诗书礼乐法度之治”与“一身之治”两种制度孰优孰劣的讨论补之。之所以要这么做,是为了借此谈论汉王朝选择立国制度这一重大问题。

汉朝初期采用道法结合的黄老之治,“填以无为,从民之欲,刑罚用稀”。至文帝朝,贾谊看到因为“制度疏阔”造成“诸侯王僭儗,地过古制”,便提出儒法结合的“一身之治”:君遵从礼制,待臣以仁;臣严格守法,侍君以忠,“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其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至武帝朝,儒法结合俨然具化为外儒内法。

在《史记》中,由余对“诗书礼乐法度之治”的批判,实际上可视为司马迁对武帝实施外儒内法的评价。司马迁看到以道法、儒法立国的不足,便借由余之口提出儒道结合的“一身之治”,即“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以期达到君仁臣忠、一体同心、国家大治的效果。

(作者: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玲)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