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候为官最难做的就是敢言直谏的诤臣,历朝历代都有极为出名,流传百世的诤臣,夏桀时赴火而死的关龙逄,殷商时被纣王挖心的比干,汉朝时被高祖刘邦骑在脖子上,有口吃还敢痛骂刘邦是桀纣之主的周昌。


(资料图)

还有汉成帝时把龙椅前的栏杆都掰断了,也要逼着成帝认错的朱云,唐朝则有大家都熟悉的,大半生都在折辱唐太宗李世民的魏征,宋朝则有气得宋太宗赵光义骂他鼠雀尚知人意的“老西儿”寇准,还有当着宋高宗面要求立斩秦桧的胡铨,而明朝则有备棺上书,痛骂皇帝无道,气得一生好道的嘉靖皇帝撕碎道袍,骂天骂地,却奈何不了的海瑞海刚峰!

这些诤臣真的无一不是铁骨铮铮,秉持一身正气,为世间不平伸张正义,为苍生黎民慷慨激昂,以死进谏。今天小编要为大家来讲一位“诤臣”,几乎比上述这些名臣还要敢言直谏,无奈生不逢时,竟没有名声大噪,他的事迹也只有零星几点流传于世,比起敢触怒君王,恐怕魏征那点在唐太宗口中称之为“妩媚”的小把戏,简直就不值一提了,即便是不怕死的海瑞,恐怕也要对其望尘莫及。

熟知历史的朋友,应该对其人会有印象,他就是东汉汝南郡平舆县人,陈蕃字仲举,他的祖上曾做过河东郡太守。陈蕃十岁的时候,常常一个人呆在一处闲置的房屋内,而屋外的庭院却长满了杂草,陈蕃亲爸爸的同乡好友薛勤跑来等候其父,见到陈蕃之后,问道:“你这个孺子,庭院闲室如此荒芜杂乱,为何不好好洒扫一下来接待宾客呢?”

陈蕃当场冷笑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能屈身扫除一室乎?”薛勤知道他的清高志向,对他大为称奇,而陈蕃之父知道后,却斥责他道:“一室尚未能扫,何以扫天下?”

后来陈蕃长大,起初在郡守府入仕为官,由于他被举荐为孝廉,就被授予了郎中之职,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他便弃官回家服丧去了。服丧期满之后,刺史周景聘请他到府上做别驾从事,可由于他经常直言进谏,使得周刺史非常烦心,陈蕃也就不想再呆下去了,于是投下辞职信就离开了,后来不管是朝廷三公还是地方府衙举荐和征召他,他都不再屈就任职。

后来太尉李固向天子进行上表举荐,征召陈蕃为朝廷仪郎,他这才肯前往,不久之后又调任到地方做乐安郡太守。当时李膺为青州刺史,他在当地非常有威名,很多地方官听到他前来赴任,吓得都自动挂印而去,当时只有陈蕃以清白敢留于任上。

乐安郡人周璆是高洁之士,之前和后来的郡守招他前来做官或为幕僚宾客,他从都只是冷笑着拒绝,而唯独只有陈蕃做太守时,对他随叫随到。陈蕃与他只称字,或不呼名,每次周璆到达,陈蕃都要为他专设一榻,他离去之后,陈蕃又为他悬榻以待。(享受同一待遇之人还有一个徐稚)

这个周璆,字孟玉,是临济县人,素有贤名。而郡中另有一人名叫赵宣,他的至亲去世,他居然哀伤到一直没有封闭墓中的隧道,而居住在其中守孝,服丧竟达二十余年之久,乡间县邑都称其为大孝,州郡都多次以礼相请他出来宣扬德教。

后来郡中地方官将他举荐给陈蕃,陈蕃便与他相见,并问他妻子与儿女情况,赵宣则如实回答,说自己五个孩子都是在服丧期间所生。陈蕃因此大怒道:“圣人制定礼教,贤者照做便是,不肖者能有向善之心即可,而祭祀先人本就不应当数次过多或时间过长,这是圣人知道长期服孝,压抑人性容易产生亵渎之事的缘故。况且你藏身寄宿于墓道之中,还与自己的妻子孕育儿女,这简直太有辱圣道了!难道这不是诳骗和迷惑大众,又亵渎鬼神吗?”于是将其严罚治罪。

当时外戚权臣大将军梁冀飞扬跋扈,威震天下,可梁大将军还特地遣使下书给陈蕃,并讨好他办点私事,陈蕃坚决不允,使者便以宾客求见为名来到陈蕃面前,然后又提出梁大将军的请求,陈蕃震怒,立马命左右将使者拖出去鞭打致死,因此陈蕃被降为了修武县令。一味坑害忠良,杀人不眨眼的梁冀居然也畏惧陈蕃的贤名,不敢取其性命。后来梁冀被诛,陈蕃又被晋升为了尚书。

零陵、桂阳二郡山贼横行,公卿百官都提议朝廷派出大军前往征剿,又传诏相关州郡,只要讨贼有功者就可以举孝廉和茂才。当时孝廉和茂才的功名主要是看德行,而非战功,陈蕃于是上书驳斥道:“昔日高祖皇帝开创大汉基业,万邦臣服,百姓也得到抚育,高祖视天下万民为自己的赤子。如今二郡之民也是陛下的赤子,使赤子受害,难道不是因为当地官府的贪虐所致吗?

陛下更应当传诏严令三公,好好考核州牧、郡守及县令的工作表现,要是他们在官位上失职,侵犯与暴虐百姓,便要立马弹劾,再更替清正贤明奉公之人前往赴任,要是地方官员们能为陛下宣扬朝廷法令,用心用情去实施于百姓,爱护他们,又何劳朝廷的王师前往征讨呢?那样盗贼自然就被消灭了!且如今三署郎吏就有二千余人,三府掾属规模过限也从来没有过裁汰,陛下当择其善者而继续留用,或授予要职,那些恶官恶吏则赶紧罢黜他们,哪还能让他们奉诏虐民养寇,然后为他们大开相互攀附请托,庇护请功之路呢?”

这封奏书直接就把朝中和地方上的大员都给得罪了,不久便被排挤出朝廷,外放到豫章去做太守了,而他的性情极为方正严峻,从来不在地方上私交宾客,当地的士民也畏惧他的清高。后来朝廷又征召他入京做了尚书令,豫章地方百姓相送者将城门都给堵住了。

后来陈蕃又晋升为大鸿胪,当时白马县令李云上书进谏,触怒了汉桓帝刘志,竟身负重罪将要受到天子的诛杀。陈蕃立马上书相救,汉桓帝不听忠言,连同陈蕃一起治罪,将他免官归乡。可后来汉桓帝消了火,又征召他回来做议郎,没过几天又晋升他做了光禄勋。

当时汉桓帝对臣下的封赏,常常逾制越礼,且对宫内太监极为宠信,使这些阉臣非常猖獗,陈蕃于是上书进谏道:“臣听说一心为江山社稷着想的臣子,就全心投入到江山社稷之上,一心侍奉君王的臣子,就以君王的喜好为标准,如今臣深蒙圣朝皇恩,位列九卿,见到陛下不对的地方,朝廷不好的地方而不提出谏言,那就只是满足君王喜好的臣子而已。

当年汉高祖皇帝与功臣们相约定,非为大汉立下大功的臣子是不能封侯的,而河南尹邓万世的父亲邓遵因为一点小小的功劳,就受到了陛下的追封,尚书令黄儁的先人早就已经被断绝了封赐,而陛下却为他重新封赏授爵,如今的习气难道就是没有礼义而授以食邑,没有功劳而随意对左右赐予封赏吗?

陛下授予官位时不看他们能否胜任,裂土封侯不考核他们的功绩,以至一门之内封侯者有多人,这简直就是君权失度啊!臣明知封侯之事已经实行了,再说什么也来不及了,但臣却诚心希望陛下就此而止。

再说收成与往年相比,已经减少了十分之五六,大多数百姓都要挨饥受寒,无法生活,而宫中却有宫女数千,每顿都有肉吃,还穿着华丽的衣裳,脂油粉黛的开销更是难以计算,俗语有云,盗贼不过有五女之门。是因为女儿太多的人家基本上都是贫困之家,如今后宫女子成群,岂不是表示我大汉贫苦不堪了吗?所以夏朝倾宫之女全都外嫁出去了,天下才得以安乐,楚女悲伤而使西宫降灾。

如果让祸患聚集而不做防御,最终必生忧伤悲戚之感,水旱之灾齐聚应该就是这个道理吧?朝廷设刑狱是为了禁止奸邪,设置官府是为了择贤选才来理顺天下万物。如果连王法都有亏于天平,官吏失有公正,那陛下的王道还能称之为无缺吗?到那时天下人纷纷非议朝政,到时候又要怨起狱兴,官爵无不由行贿而生,就像没有秽臭之物,哪来苍蝇横飞?陛下应当好好向天全下征求得失建议,择其忠善之言而从之,选取官员的尺寸,就委任给尚书和三公大人吧!使朝廷的褒责诛赏,各有所归,岂不是陛下与天下之幸吗?”

汉桓帝看了他的奏章之后,认为非常有道理,于是将宫女五百余人放了出去,任由婚嫁,便却依旧封黄儁为关内侯,而邓万世为南乡侯。汉桓帝延熹六年,皇帝驾幸广成进行狩猎,陈蕃上书劝谏道:“臣听说帝王要去了苑囿狩猎,就只有在中秋之时往西郊进行,这是为了顺时讲武,杀禽助祭,以宣扬孝敬之道,要是违背这些规矩,就是放纵与享乐了。所以上古贤臣皋陶劝诫大舜说,不要进行毫无意义的逸乐游玩。

周公劝诫大侄子周成王也说过,不要盘桓于游乐与田猎,大舜、周成王都被此戒所束缚,何况陛下的威德能及此二圣主吗?且天下安平之时,尚且要有所节制,何况如今这个并不安定的世道,有三空之厄!田园空,朝廷空,仓禀空。加上战事未休,四方百姓都在逃散,陛下不应该焦心毁颜,坐于朝堂上通宵达旦处理国政吗?怎么还有心思扬旗耀武,驰马纵乐来图开心呢?

如今秋天快要到来了,却又偏逢多雨,百姓开始种麦子,而陛下已经错失了劝民播种的时机,又要下令将禽兽驱赶到田野之中,并清除道路来给自己射猎,这不是圣君贤主恤民之意啊!齐景公想要观看海景,准备到琅琊去放纵一把,国相晏婴对他说百姓不喜欢听到旌旗犬马之声,不想被各种要抬头观看的政令皱眉感叹,齐景公听了之后立马不再前往,周穆王想要放马飞奔到处游玩,祭公谋父两位大臣立马在他面前朗诵《祈招》之诗,来制伏他那颗放纵的心,这都是因为安逸游乐确实太害人了!”汉桓帝看了他的奏书并没有接纳这些忠言。

自从陈蕃做光禄勋以来,他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同掌管朝廷官员的选取,从来不偏向权贵和富人,后来还是被权势之家所控诉,最终被免去了官职。不久之后,皇帝又征召他为尚书仆射,后又调任太中大夫。延熹八年,又代替杨秉做了太尉,陈蕃却对皇帝表示辞让,言道:“诗经中说过,想要办事没过错,就一切遵循旧章即可。臣的才能不如太常大人胡广,齐政训典,臣不如议郎王畅,至于聪明豁达,文武兼备,臣不如弛刑徒大人李膺!”汉桓帝没有同意他的推让。

不久之后太监中常侍苏康、管霸等人又被汉桓帝任用,他们对于忠良还是百般陷害,并且相互阿谀谄媚。大司农刘祐、廷尉冯绲、河南尹李膺都曾忤逆皇帝的旨意,因此而获罪,陈蕃就借着朝会的时机,为李膺等人在皇帝面前强行讲理说情,并请求赦免他们,还要给他们升官进爵。他反反复复不停地请求,言辞极为恳切。汉桓帝实在听不下去,陈蕃就在御前大哭起身而去。

当时刘黄门赵津、南阳大豪强张汜等人一味巴结宫中太监,并仗势触犯王法,两郡太守刘质、成晋捉拿这些人进行问罪,后来宫中来了赦令,要两位太守放人,可两位太守还是强行将这些罪犯全部斩杀。宫中宦官大为怨恨,于是指使朝中的有司官员上奏弹劾两郡太守,最后刘质、成晋要被斩首弃市。

又有山阳郡太守翟超,没收了中常侍侯览的家产,东海国相黄浮又诛杀了阉党下邳县令徐宣,结果翟超、黄浮被陷害判了髡钳之刑,并流放到了左校麾下做苦役。陈蕃与大司徒刘矩、大司空刘茂共同进谏,为刘质、成晋、翟超、黄浮等人求情,汉桓帝非常不高兴,宦官又命有司弹劾这些进谏官员,刘矩、刘茂都不敢再说话,只有陈蕃独自上书言道:“臣听说齐桓称霸,最重要的就是打理好国内之政,孔子写下《春秋》,鲁国之中哪怕是一点小恶之事,都被他记在了书中,这都是为了先将自己整饬好,再推及到他人身上。

如今贼寇在外,这是四肢之疾,国内之政不理,是心腹之患,臣为此晚上都睡不着,吃饭也不能吃饱,又非常忧心陛下只亲信左右宦官,而对忠良之臣越来越疏远,这样下去内患渐积,外难又深。陛下从地方列侯之位超脱而出,继承了天子之位。一般士族小家积蓄了家产百万之资,子孙们都害怕会愧对祖先,丢失家业,何况刘姓的天下呢?

陛下富有四海,受之于历代先帝,岂能懈怠而枉自轻忽呢?拼了命地爱惜还来不及呢!难道陛下还不应该念及历代先帝得江山之勤苦吗?之前外戚梁氏五侯,横行海内,施毒天下,上天授意陛下,将他们收捕斩杀,天下人都高兴地跳了起来,认为从此可以过上小安太平的日子了。这是明鉴未远,覆车如昨啊!

如今靠近皇权之人,又在相互攀结,小黄门赵津、大豪强张汜等人,贪虐横行,一味对陛下左右的宦官谄媚,前太原太守刘质、南阳太守成晋将这些人捉住斩杀,虽然宫中言赦不当诛杀,然而刘、成两位太守的忠正诚心,都是为了替天下去恶啊!那为什么圣明的陛下,还要为此耿耿于怀呢?小人得势,蛊惑陛下,才使得陛下天威震怒,要是对这样忠正之臣打入刑狱,就已经很过分了,更何况还要施以重罚,甚至令其受刀斧之刑!

还有前山阳太守翟超、东海国相黄浮,都是奉公不挠、嫉恶如仇之人,翟超没收侯览家产,黄浮诛杀徐宣,二人因此获罪,且不得赦免和宽恕。那侯览骄横纵横之罪,被没收财产已是幸运了,徐宣挑衅王法,死有余辜,昔日汉文帝时丞相申屠嘉,敢直接召文帝宠臣邓通前来责骂,汉光武帝时洛阳令董宣当面折辱不法的皇家公主,汉文帝却听从了申屠嘉的意见,光武帝也对董宣给予了重赏,从来没听说这样的臣子会受到天子的诛杀。

而如今陛下左右的群宦,对和他们不相交结的官员一律恶意中伤,听从他们摆布之人,才能免于刑谴责。他们要是听到了臣所说的这些话,肯定还要在陛下面前假可怜哭诉的!陛下应当割舍这些小人,切断他们干预朝政之源,将尚书带到朝堂来为陛下处理国事,让公卿百官五天一次上朝,让清高练达之士主理天下,斥黜宫中和朝堂的佞邪之徒。臣想这样一定能使天和地洽,符瑞显现,太平盛世哪还会远吗?陛下也许会认为臣的话太过厌恶和扎心了,但作为人主天子还是应当勉强听取诤臣之言吧!所以臣才敢以死陈述!”

汉桓帝看完他的上书之后,更加恼怒,完全没有接纳的意思,这也使得朝廷百官都对皇帝大为怨恨,而宦官们也对陈蕃更加忌恨,他们干预朝廷的官员选取与百官的奏议,动不动就以皇帝的旨意对百官进行谴责和罢黜,长史以下的官员基本都受到他们的罪责,而像陈蕃这样的名臣大员,他们却一时不敢加害。而太守刘质、成晋,都是以精通儒家经典而著称,为官在任又敢于直言,对不法之徒敢于搏击,因此知名于当时,结果却都死于了狱中。

延熹九年,就连李膺这样的大臣都以结党之罪被下狱拷问,陈蕃立马上书进行极谏,说道:“臣听说贤明的君王,会一心一意对待辅佐自己的臣子,而亡国之主,就死活也听不下直言刚辞,因此商汤、周武王那么圣明的帝王,都要听从伊尹、姜尚的谏言,而夏桀、商纣被小人迷惑,也因小人而亡国!天子是万民之首,臣子就是天子的股肱,同体相承,共成人间美恶。

而臣前不久却见到前司隶校尉李膺、太仆杜密、太尉掾范滂等人,他们一身正气,毫无瑕疵,死心塌地忠于社稷,却因为忠诚而忤逆皇上的旨意,就要受到横加罪责,或禁锢幽闭,或流放到边关至死,陛下你这是要杜塞天下人之口,使一世之人全都成为聋盲之人吗?这与残暴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何异?

昔日周武王伐纣,为商容、比干这样的敌国忠臣重修坟墓,大肆表彰,而如今陛下临政,却要先诛忠贤,为何陛下要为善类如此刻薄呢?对待奸恶之人又如此优厚呢?那些进谗奸邪之人看起来诚实可爱,实际上却巧舌如簧,他们蛊惑听者,使视者头昏眼花,而天下之吉凶,存于天子能识善辨恶,成败之机在于体察各种人向陛下的进言,你作为人君,总摄天下之政,秉持四海之权,你的一举一动不可以有违圣人之法度,一进一退都不可以背离正道规矩。陛下一旦谬言出口,则要乱及八方,何况将无罪之臣施以髡刑而投放入狱中,又杀无辜于菜市之上!

昔日大禹巡狩苍梧,见到集市上杀人,便下车大哭道,万方有罪,罪在朕躬一人!这就是夏朝勃勃兴盛的原因!如今青、徐二州大旱,五谷受到了严重的损伤,百姓颠沛流离,粮食严重短缺,而陛下的宫女却积于后宫,府库的钱财全都用于为后宫制作华丽的服饰,外戚走后门谋私利,贪财受贿无所不为,天下人都在说,俸禄不在朝廷府库之中,朝政也从天子手里落入了士大夫的私门!

昔日春秋末年,东周天子威德衰微,数十年间灾祸连连,这是因为上天已经遗弃了周朝天子,上天对我大汉,还是非常眷顾的,所以多次以变故相警示,希望陛下赶紧觉悟!除妖去孽的最好办法,就是实实在在地勤修圣德,臣作为朝廷大臣,责任深重,忧心如焚,不敢尸禄惜生,坐观大汉成败,要是陛下能采纳臣的意见,哪怕身首分裂,异门而出,也没有遗恨了!”

汉桓帝见陈蕃的话写得如此激切,心中非常不高兴,于是便找了个借口说陈蕃用人不当,将其罢黜出朝了。永康元年,汉桓帝驾崩,窦皇后以太后之尊临朝听政,并下诏言道:“天下万民的生计全靠君王来打理,而君王则要派出司牧守令来管理万民,那就必须选取良臣辅佐,才能巩固王业!前太尉陈蕃,是个忠正清廉,耿直聪明的大臣,所以如今由他担任太傅、录尚书事!”

当时天下还要办理汉桓帝的丧事,储君之位都没有定下来,各位尚书大人都害怕朝中的权臣,因此托病不朝,陈蕃立马传书责备他们道:“古人立大节,哪怕人不在了,他们所做的事也会永垂于世,如今新皇帝没有确立,朝政越来越困窘,你们这些人就天天躺在乡下的杂草之中躲避,息声于家中的床榻之上安身吗?大义都不足以伸张,还想求仁得仁吗?”这话说得诸尚书诚惶诚恐,立马都跑来为朝廷办事了。

不久之后,窦太后选择了解渎亭侯刘宏来做皇帝,也就是汉灵帝了。窦太后又下诏表彰陈蕃言道:“褒功劝善,表义励俗,无德不服,这是诗经大雅中为之赞叹的美德,太傅陈蕃辅弼先帝有许多年了,忠孝之美冠于本朝,正直敢言的操守,头发愈白愈加明显,如今封陈蕃为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陈蕃又强行上书辞让道:“朝廷的使者跑到我家来,就立马授邓高阳乡侯的印绶,先帝之丧,臣还在哀伤之中,不知道该怎么接受!臣听说谦让,是人文风采的外露,也是德行的表现,因此臣不敢盗取侯爵之名,还有裂土割地之封,这是要看人臣对社稷做出了多大的功德。

臣熟思深省,前后历职多年,没什么特异之能,只不过一直都在取食朝廷的俸禄。臣虽然没有一贯的高洁之行,却也窃慕君子只走正道,不私求官爵,不居功以傲的美德,如果接受侯爵之位而不谦让,掩面屈就,那必定会使上天震怒,灾祸就会降给百姓,然后落到臣的身上,到时候,臣空有一个名号,又有何用呢?希望陛下和太后哀怜臣已老朽,让老臣在得失之上不要犯戒吧!”

窦太后却百般不肯,而陈蕃则反复辞让,接连有十次上次,最后还是没有接受封侯之赏。起初汉桓帝想立自己喜欢的田贵人做皇后,而陈蕃认为田氏身份卑微,而窦氏是名门世家,就在皇帝面前强行力争立窦氏为后。汉桓帝没办法,只好立窦氏为后,等到窦太后临朝之时,就非常重用陈蕃,而陈蕃与窦太后的亲爸爸大将军窦武更是引为知己,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朝政,天下之士见朝堂之上有窦大将军和陈太傅这样的贤臣辅政,无不伸着了脖子来盼望太平盛世。

当时汉灵帝的乳娘赵娆早晚都在太后身边,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人就与之相互勾结,在太后面前各种谄媚。窦太后却非常信任他们,并多次下诏命,给他们进行封赏,就连他们的支属徒众也仗势多行贪虐不法之事。

陈蕃因此非常痛心疾首,志在诛杀所有的宦官,恰好当时窦武也有这样的打算。陈蕃则认为自己嬴得了全天下人爱戴的贤名,又对太后有恩德,加上和大将军是最好的朋友,自己的夙愿一定能实现,于是又赶紧上书道:“臣听说言不直,则行不正,所以要做一个正直的人,就不能欺天负人,正直之人大胆说出自己心里的话,群凶众恶就会对你侧目而视,祸患也能跟着到来!

然而臣宁愿迎接祸患,也不做出欺天之事!如今京城当中太折腾了,道路之上到处喧哗,都说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宦官与赵夫人及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附从他们的人就得到晋升,忤逆他们的人就会被中伤受害。

如今一朝群臣,就像河中木耳,随波逐流,东摇西晃,只求俸禄,畏惧祸害,陛下刚摄政即位之初,顺天行诛,斩杀了苏康、管霸这样的逆臣,当时天清地清,人鬼欢喜,奈何才过了数月,陛下就变得昏庸无道,放纵左右之人了呢?这些宦官简直就是元恶大奸,如今若不赶紧诛杀,必生变乱,到时候倾危社稷,其祸就难料了!臣请将这封奏章宣示朝堂,让天地正气充斥天下,也让天下诸奸知臣之所恨也!”

太后看了之后,结果却没有答应陈蕃的建议,这使得满朝文武无不震恐,而陈蕃只好找到大将军窦武一起谋划,准备采取私下的极端行动来解决宦官集团。后来窦武又找自己女儿劝说了一回,可窦太后还是被宦官们蛊惑得晕头转向,始终犹豫不决,结果陈蕃、窦武之谋就这样被泄露出去。

宦官曹节等人立马矫诏说窦武、陈蕃相勾结准备废帝谋反,并派出御林军进行诛杀。陈蕃当时已有七十多余,听说大难将至,于是带着下属官员及学生八十余人,拔刀冲入皇宫承明门,振臂大呼道:“大将军窦武忠以卫国,阉宦反逆,怎敢说窦氏无道呢!”

当时太监王甫从宫中出来,与陈蕃相遇,听到了他刚才说的话,便指责他道:“先帝刚弃天下,山陵都还没有修成,窦武有何功德,兄弟父子一门三侯!他家又多从宫中带走宫女回去,作乐饮宴,一月之间就要耗费朝廷的资财数以亿计,一个大臣如此,这是有道吗?公为国之栋梁,却与这样的人相阿谀结为朋党,难道还要为反贼求情吗?”于是下令御林军收捕陈蕃。

陈蕃拔剑呵斥王甫,王甫手下士兵不敢上前,只是越来越多的士兵将其围住,最后才将陈蕃押送至黄门北寺狱中,黄门从官骑士脚踹陈蕃骂道:“死老魅!你还能折损我们这些人吗?还能夺我手中权势吗?”陈蕃当日被杀死在狱中,他的家眷被流放到了比景,宗族子弟、门生故吏也全部被罢官,并终身禁锢不得录用。

陈蕃的好友陈留人朱震,当时是铚县县令,听说这件事之后,弃官前往痛哭,并为陈蕃收尸敛葬,又将陈蕃之子陈逸藏匿于甘陵界中,后来事情被发觉,朱震全家都被上枷锁而下狱,朱震受尽了百般酷刑,却誓死也不说一句话,最后陈逸才得以幸免于难。后来张角黄巾军作乱,朝廷实行大赦,陈逸也在赦免之列,后来他还做到了鲁国相的官位。

史家对一代名臣陈蕃的评价是这样说的,其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及遭际会,协策窦武,自谓万世一遇也!懔懔乎伊、望之业矣!也就是说一个正人君子,却非要与阉宦为敌,最终哪能斗得过这些“不讲武德”的刑人腐夫呢?

而当他与大将军窦武相遇相知,本以为这是“万世一遇”的贤臣组合,应该可以和商朝的伊尹、周朝的姜尚一样可以辅佐天子开创一番丰功伟业,不想却被小人钻了空子,最终功亏一篑,桓灵之后的汉朝,也因贤臣尽丧,发出了最后的一声叹息,终究走向了衰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