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6年,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犯洛阳,汉献帝沧茫逃往山东,正在万分危急之际,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荀彧力推一关键计策,不但促成了"说曹操,曹操就到"这一谚语,还让曹操捷足先登,奠定了他称霸北方的基础。

话说李傕(jué)、郭汜(sì)自从杀死了司徒王允之后,他们就把朝中大权都揽过来了,然而两人比董卓还心黑手狠,杀害忠良,鱼肉百姓。


(资料图片)

事隔不久,李傕和郭汜两人起了内控,两人在京城里兵戎相向,打得不可开交,最后李傕把皇帝劫到了梅屋,而郭汜则把所有文武大臣都押起来了、带着兵马去抢!两人拼了命也要把汉献宝抢到手,因为两人都想得到皇帝的权力!

两队人马大杀了好几个月,两下军兵死伤无数,幸亏国舅董承和杨奉救了汉献帝的驾,他俩保着献帝到处逃难,几经周折转道,最后决定回建都之地洛阳。

汉献帝也没办法,他只得答应,在逃难的过程中,是忍饥挨饿受冻、风餐露宿,有时也只能煮几把野菜吃。他们在路上走了差不多一年半,才来到洛阳。

李傕、郭汜听说献帝几经波折终于回到洛阳,他们合兵一处,约法三章,立刻点兵直扑洛阳,打算一刀杀了献帝,他们平分天下。

献帝闻之,吓得心惊胆战,瑟瑟发抖。这时大太尉杨彪对献帝说:现在曹操在山东,兵强将盛,陛下不妨把他宣入朝,制服李傕、郭汜,以匡汉室!

献帝一听,连夜下诏书,派使臣到山东请曹操。

使臣刚走,李傕、郭汜兵犯洛阳,天子当时吓得魂不附体,杨奉请战,董承一听:不行,不能打,洛阳城廓不固,兵甲不多,粮食短缺,根本无法打仗!且不如奉圣驾到山东投曹操去吧!已经不能等来使回来了!

帝从其言,当即起驾,往山东进发,刚一出洛阳,前面黑压压一片人马向他们涌来!

大家以为是李傕、郭汜的兵马杀来了,心想:就算与他们拼了命也要保护圣驾!

没想到的是,这批军马不是李傕、郭汜的!原来是曹操派来的三员大将:典韦、许褚和夏侯惇!

他们统率一万精兵作为先锋官,曹操在后面领着大队人马赶来!

三员大将迎战李傕、郭汜的兵马,把他们杀得大败,与此同时,曹操的人马也到了,孟德手持宝剑,催开战马,身先士卒,李傕、郭汜难以抵挡,眨眼之功,被曹兵杀得丢盔卸甲、四散奔逃。李傕、郭汜带着一小堆人马落草为寇去了。

曹孟德在洛阳城救了圣驾,杀退了李傕、郭汜的反兵,献帝一见,心中大悦,脱口而出:说曹操,曹操到!

为什么献帝才派出使臣去请曹操不久,曹操就能立即来到献帝的跟前,把他救出水火呢?

因为曹操平定山东后,听到探子报汉献帝已经逃难回到洛阳,他审时度势,把身边的谋士都叫来开会,问:时洛阳献帝在杨奉和韩暹(xiān)的控制下,诸公有何看法?

毛玠向曹操提出"奉天子以令不臣",众谋士听了均摇头,认为此时机尚不成熟,倘若我们尽起山东之兵前往救驾,杨奉和韩暹不甘臣服于我方、袁绍之流又趁虚而入,介时便会使我们陷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十分不利。

荀彧的意见却与众人截然相反,他认为现天子蒙难,中原无主,以致天下大乱,到处战争不断,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百姓都盼着稳定的生活,希望天子的权威得以重建,秩序得以恢复。明公若能迎奉天子,实乃是顺应民意的一大义举,可使天下无不归心!区区韩、杨之流亦不足为惧!

若明公迟疑不决,必有其他识者会捷足先得,那时将军就将处于被动地位,得听人调遣,后悔就来不及了。

曹操听了荀彧的话如醍醐灌顶,阔然开朗,立即派兵点将,让大将典韦、许渚和夏侯作为先锋带兵前去迎奉天子。

这才有了献帝在洛阳被李傕、郭汜围攻,曹操及时救驾的一幕!

从此,"说曹操,曹操就到"这话就流传开来,而最大的赢家当然是曹操本人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曹操拿着汉献帝作吉祥物,以天子代理人的身份号令天下,在政治伦理上稳稳地占据着制高点,使群雄难以与其抗衡,称霸北方指日可待。

还有一种说法是:国舅董承得汉献上帝秘密交付的衣带诏,与众人密谋曹操,正商议间曹操接密报而突然出现,众人被吓得措手不及,魂飞魄散,最后被杀得一个不留。这才有了"说曹操,曹操就到"的说法。

写在最后:

“说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是形容一个人出其不意地出现在说话者面前,带给人惊喜。也形容这说话要小心保密,尤其是说别人坏话时当心隔墙有耳。

另外,因三国而衍生出来的谚语还有很多,比如"大意失荆州;蜀国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赔了夫人又折兵;事后诸葛亮;关公门前舞大刀等等,亦十分有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