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他本是秦末汉初的一位读书人。
【资料图】
不过,后人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有人将他高捧为一代儒宗,也有人骂他是马屁精、阿谀之徒。
谁呀,这么牛掰?
叔孙通。
今天,咱来掰扯一下这位传奇人物…
01
叔孙通,薛城(今山东滕州)人,自幼习儒,知识渊博,被秦始皇封为待诏博士。
但叔孙通这博士还没为国出力,前210年,秦始皇就在第五次出巡时猝然病逝。
之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扶持秦始皇小儿子胡亥上位,即秦二世。
大秦帝国开始走向下坡路。
到了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正式敲响了大秦的丧钟。
消息传到咸阳,秦二世忙召集博士诸儒生,召开御前紧急研讨会。
会上,诸儒生群情激奋,众口一词:“陈胜吴广造反了,恳请陛下火速发兵镇压!”
秦二世惊闻此言,又问叔孙通:“这事儿你咋看?”
叔孙通近前一通忽悠:“扯啥淡,明主在上,法令在下,在此官员恪尽职守、百姓安居乐业之时,哪有人会造反?以我看,这不过是一群吃饱了撑的小混混儿闹事而已,地方官正在抓捕,陛下尽可放心喝酒,撸串,畅谈诗和远方!”
哈秦二世听了这话,龙颜大悦,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了:“爱卿之言,甚合朕意,当赏!”
于是,叔孙通升职为了博士。
虽然升了官,可叔孙通一回到家,就被儒生则堵在门口,群起攻之:“你个马屁精,睁着眼睛说胡话,人品忒差,我等深以为耻!”
叔孙通微微一笑:“哼,你等懂个屁呀,大秦都特么快黄摊子了,还看不出个火候。今儿个,若非我及时出面打圆场,尔等纵是肩膀上全是脑袋也不够砍的!”
这帮儒生一听还真是这个理,一声不吭的走了,而叔孙通则收拾铺盖,脚底抹油,连夜溜回了老家。
02
众所周知,秦末汉初时期,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城头变换大王旗。
其间,叔孙通审时度势,连番跳槽,不断地更换老板。
秦将亡,归项梁;
项梁死,随怀王;
怀王迁,侍项王;
不过,儒家有一铁律:忠臣不事二主,叔孙通如此“数背其主”,难免多受世人诟病。
直到汉高祖二年(前205年),汉军打跑项羽攻入彭城后,叔孙通才停止跳槽,跟了刘邦。
但泥腿子出身的刘邦,对叔孙通这种酸文假醋的文化人并不感冒。
某日,刘邦看到叔孙通身着一套峨冠博带、宽衣大袖的儒士服,不由嗤之以鼻:“哼,就你这套行头,若上了战场,还不绊你250个跟头,还打个鸟仗?”
对此,叔孙通不争不辩,立行立改,即刻回去换了一套楚式短衣小褂。
刘邦见了,倍感亲切:“对头,我就喜欢这个味儿,儒子可教!”
《史记·叔孙通传》:叔孙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03
叔孙通虽然得到了刘邦的赏识,但和他一起归汉的随行弟子却开始对他多有怨言。
为啥?
因为叔孙通经常向刘邦推荐一些曾聚众偷盗之士,出任显官要职,却从不肯替弟子们说一句好话。
于是,众弟子常在背后骂他:“我等尽心侍奉先生多年,本想跟着他能混个一官半职,瞧他都推荐了一些什么乌七八糟的鸟人,脑瓜子不会是进水了吧?”
对此,叔孙通便善言开解道:“如今,汉王亲冒矢石争天下,我自当多举荐可斩将夺旗、征战沙场之勇士以助力。而诸位手无缚鸡之力,我能推荐你们到战场上去送死吗?还是静待时机吧。”
这一番话也解开了弟子们的心结。
由于叔孙通多有举荐之功,刘邦也拜其为博士,号稷嗣君。
04
转眼到了汉高祖五年(前202),天下统一,土包子刘邦,终于坐上了金銮殿,很开心。
当然,他手下那帮兄弟更开心,提着脑袋跟着大哥干了这么多年,终于可坐享荣华富贵了。
于是在大殿之上,一个个都成了登徒浪子,开始放浪形骸。
刘邦见了不免皱起了眉头,心道:我当初在咸阳街头看到人家秦始皇的大臣可不是这样,人家多威严,多牛掰呀!
叔孙通见状,知道机会来了。
于是,他近前对刘邦一通嘚啵:“以前打天下时,您可以和他们称兄道弟;如今治理天下时,若再如此,没个上下尊卑,岂不乱了套?可否让臣去制定一套上朝仪式来约束他们?”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刘邦一听有道理,当即拍板:“这主意不错,不过别整的太罗里吧嗦的,简单易学就好!”
于是,叔孙通跑去礼仪之乡、齐鲁大地广召懂礼仪的儒生,准备开练。
山东诸儒生听说皇帝要启用他们,欢天喜地跑过来了三十多人。
不过,有两位儒生比较有个性,狠狠地挤兑了叔孙通一把:
“公所事者且十主,皆面谀以得亲贵。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又欲起礼乐…吾不忍为公所为。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汙我!”
说,你个阿谀之徒,你个马屁精!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伤者未起,你整啥劳什子上朝礼仪,不过是变着法子拍马屁而已,我才不跟你去丢这个人呢!
对此,叔孙通摇头苦笑,不识时务耳。
然后,叔孙通带着新招来的三十多名儒生、皇帝身边的近侍及其原来的弟子,在野外选了一块场子,便开始操练起来。
这些人咋咋乎乎地练了一个来月,怎么走,怎么站,怎么跪…一大套规矩都弄熟了,便请刘邦前来检阅。
刘邦到现场一看,哇,很有仪式感嘛,就这么定了。
于是,叔孙通开始操练文武百官。
05
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十月,萧何为刘邦修好长乐宫。
是日,天还没亮,文武大臣便赶到长乐宫前,只见宫廷宿卫分列两侧,警戒森严,刀枪林立,好不威风。
众大臣在谒者带领下,文臣在东、武将在西,有序向大殿行进。
到达殿外,集体静默。
时辰一到,司仪一声令下,鼓乐齐鸣,汉高祖登上宝座,面南而坐,接受诸位臣工朝贺…一套仪式下来,有条不紊,人人不敢高声,个个不敢喧哗,君是君臣是臣,上下尊卑有序,刘邦喜不自胜,随口说出了一句掏心窝子话:“今天,我才真正感觉到了当皇帝的尊贵啊!”
叔孙通因功晋升太常,掌管礼仪祭祀,跻身九卿之列。
还有,赏金五百斤。
不止于此,叔孙通还趁着刘邦高兴,为诸弟子求官:“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原陛下官之。”
于是,一大批儒生出仕为官,兑现其当初之承诺。
06
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拜叔孙通为太子太傅,对其重视可见一斑。
随着叔孙通的出头,他开始为儒生们创造了入仕朝堂的途径,开创了儒家以利禄事君之风:
“汉之儒者,自叔孙通师弟子固皆以利禄为事。”
后,赵绾、董仲舒、公孙弘等儒家杰出人才渐次崭露头角,并登上了政治舞台。
至汉武帝时,终于形成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局面。
为此,叔孙通绝对功不可没。
有人说,叔孙通就是一溜须拍马的软骨头,毫无气节。
其实,不尽然。
且看,下面这则史料。
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高帝曰:“公罢矣,吾直戏耳。”叔孙通曰:“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柰何以天下为戏!”高帝曰:“吾听公言。”
说,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想废太子刘盈而立戚夫人之子如意。
对此,叔孙通历数古人废长立幼之弊端,坚决反对刘邦之骚操作,且以死相谏,这是一阿谀奉承之徒能做得出的事儿吗?
之后留侯张良设计,吕后请商山四皓出山助力,才让刘邦打消了此念头。
对此,后人多称赞张良之计,而忽视了叔孙通之功,有失公允。
到了汉惠帝刘盈期间,叔孙通又陆续地制定了一系列的仪礼制度,这些礼仪,后经修修改改,一直沿用至清末。
07
当然,后人对叔孙通的差评也不少。
如,司马光:
徒窃礼之糠枇,以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
骂他,哗众取宠,败坏礼法。
如,洪亮吉:
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
骂他,阿谀奉承,谗言误国。
如,蔡东藩:
叔孙通揣摩求合,欲起朝仪,徒以绵蕞从事,贻讥后世。
骂他,迎合上意,贻笑后人。
不过,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考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叔孙通是一个通透识变的儒士,为了在真正让儒家学说占据思想高地,他不惜唾面自干,数度变通,终于把儒学推向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前沿。
对此,还是太史公司马迁目光如炬,给了他一个合理的客观评价、应有的历史地位:
“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一代儒宗。”
诚哉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