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平定辽东时,正值隆冬,魏明帝明明送来了冬衣,他却宁可让士兵冻死冻伤也坚决不发,这到底是为何?

司马懿自幼饱读诗书,胸怀大志,但在曹操让其出仕时,却百般推辞,不肯为官,只因他认为曹操多疑,非己之明主。但曹操却不依不饶,苦苦相逼,迫其出仕为文学掾。

司马懿被迫出世后并没有抱怨,而是表现得十分隐忍。但司马懿的掩饰,并没能逃过曹操的双眼,让曹操察觉出他的“有雄豪志”,并“有狼顾相”。曹操对此生疑,故意查验一番,司马懿果然露出了“狼顾之相”。


(资料图)

那么,究竟什么是“狼顾之相”呢?所谓“狼顾之相”,在《人伦大统赋》中有明确记载,“狼顾者,谓回头顾而身不转,性狠,常怀杀人害物之心。”所以,曹操对司马懿一直都有所防范。

曹操甚至还专门对儿子曹丕嘱咐过,“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从这里可以看出,曹操了解司马懿有野心,也知道他心狠,而且司马懿还是一个极其能隐忍的一个人。笔者以为,陈寅恪对司马懿的四字评价极为准确——“坚忍阴毒”。

但曹操是一位雄主,并没有因此就杀掉司马懿,毕竟司马懿有本事,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历史证明,曹操是完全能够驾驭司马懿的,而且当时的曹魏正值用人之际,自然不能做出自断臂膀的事情,只要对司马懿有所防范,不赋予兵权,就翻不出大浪来。

但曹操死后,曹丕却似乎忘了父亲的话,由于在争位期间,司马懿一直都站在曹丕一边,令曹丕对司马懿颇为倚重。虽然登上大位之初,仍未赋予司马懿兵权,但却让他坐镇许昌,足可见对他的信任。

司马懿掌兵后,立即表现出令人惊艳的军事才能,他通过一次奇袭将孟达斩于马下,让天下人都见识到了他的统兵实力。等到曹真死后,司马懿顺利取得西线魏军的指挥权,成为整个曹魏都要倚仗的重要人物。

司马懿隐忍到这个时候,整个曹魏集团中,也就只有他才能抵御诸葛亮的兵锋了。尽管在第四次北伐中,就连司马懿也败下阵来,但司马懿迅速调整策略,丝毫不在意自己的面子,采取坚守不出的策略,与诸葛亮打消耗战的方式。

等到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已是权势滔天,凭借镇守关中,抵御蜀军的军功,位列三公。显然,曹操一直想要压制司马懿的想法,他的后人并未执行到位,给了他翻身的机会。

公元238年,公孙渊叛乱。辽东乃苦寒之地,派兵远征公孙渊,以疲惫之师战以逸待劳的公孙渊,曹魏的将领们纷纷表示没有信心。最终,还是司马懿披挂上阵,率军出征,替魏明帝解了围。

彼时的司马懿已经年近花甲,按照当时的平均年龄计算,是绝对的老翁。若是他不出马,也必然会有其他将领出征,他位高权重,为何还要再战沙场呢?因为司马懿有野心,即便是官至太尉,仍有进取之心。

司马懿率四万大军出征,与公孙渊对峙于辽水。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双方若按照常规战法对阵,司马懿想要取胜并不容易,辽东乃苦寒之地,若战事迁延日久,司马懿担心于己不利。

为了取胜,司马懿力排众议,大胆决定率军暗渡辽水,却不与公孙渊交战,而是直扑襄平。此计甚险,若司马懿久攻不下,必然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但公孙渊不敢赌,因为襄平城中空虚,军队主力全都被他布置在辽水一线设防,司马懿直扑襄平令他有些措手不及。

公孙渊在被动回防的情况下,立足不稳,惨遭溃败,只好逃入襄平坚守不出。司马懿将襄平团团围住,并在襄平四周堆起土垒,向城中射箭骚扰,令城内守军苦不堪言。

襄平遭困,粮食用尽,终于再也无法坚守。公孙渊率数百骑兵突围而去,司马懿却并未打算放过他,率兵追击,最终将其斩于马下。

辽东之战虽然取得大胜,但其实也非常凶险,因为当时隆冬已至,若是襄平守军继续坚持,曹魏大军的补给将出现大问题。而且,许多曹魏士兵都没有冬衣,已经出现了冻死冻伤的情况。

当时魏明帝已经考虑到了天气的问题,也发了一批冬衣给司马懿,被司马懿存放在仓库。将士们得知此事后,向司马懿提出请求,希望他将冬衣发放给将士抵御严寒。

魏明帝送来这些冬衣,本来就是要发给将士抵御寒冬的,将士们本以为提出请求后,司马懿会立刻批准。但没想到的是,司马懿竟然严词拒绝了,即便有将士冻死冻伤也坚决不肯下发一件冬衣,他为何要这么做呢?

司马懿从出世开始,就一直隐忍,才获得了今天的地位。而如今辽东之战大获全胜,他本来就已经官至太尉,如今再立大功,势必会有功高震主之嫌。若是他私自分发冬衣给将士,将士们就会将这份恩情记在司马懿的头上,在这个时候施恩将士,显然不是明智之举。

所以,司马懿为了自保,向魏明帝表示忠心,这才没有下令分发冬衣给将士,而是等魏明帝下旨,让将士把恩情记在皇帝的头上。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隐忍和阴毒确实厉害,将曹氏几代人都欺骗过去,最终撕下伪装的时候,已然夺取了曹家的天下。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