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这一问题上,中国人就是欧洲人的师傅”。法国文豪伏尔泰的一句话,让整个欧洲再次掀起了一股“中国迷”浪潮。18世纪前后,欧洲大陆上流传着太多与中国有关的传说,也正是这样的传说,让欧洲国家君主和居民对中国尤其向往。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792年,尼泊尔的“最强王朝”廓尔喀侵略西藏地区,与满清帝国爆发了激烈的军事冲突。而最终作为侵略者的廓尔喀王朝在有着地理优势的情况下,被清军迅速击溃。清军的迅速胜利,也极大的刺激了周围国家以及欧洲殖民者。

就像殖民印度的英国,曾经在廓尔喀王朝手中吃了无数亏,因此对于这场发生在东印度附近的战争就非常重视。也正是通过了这次的对外战争,满清帝国重新让英国人认识了自己,这也让英国人明白,想要在东方大陆上谋发展,就必须要和强盛的中国合作。

就在清军大获全胜的同时,英国国王决定再次派出外交使团前往中国,与乾隆商谈“合作经商”事宜。外交使团出发前,英国内政部长特地强调外交使团要注意中国礼仪,万万不能因小失大。

不仅于此,英国外交使团出发前,还特地找到了两名“中国通”请教,购买大量中国人喜欢而又“没见过”的东西当作礼物。既然英国人如此懂规矩,那又是为何,乾隆要在给英国国王的回复信中,极其轻视英国,这次的外交访问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信中又到底写了什么?

被命名为“敕英吉利国王谕”的回复信,全文将近一千字。虽然乾隆在信中也是相当的客气,但是话里话外都像是在和“臣子”讲话,同时话里话外都是对英国的轻视,指出满清帝国地大物博,“英国制造的东西,我们瞧不上”。

乾隆同时还反问,西洋国家这么多,如果每一个都像英国这样请求通商,请求在京城驻守人员,难道满清帝国每一个都要答应?这与满清帝国的体制严重不符,因此英国不要再提“合作经商”的事情了。

如果单单只是这封信,可能英国国王还不至于发动侵略战争。主要是英国外交使团的马嘎尔尼搜集到的情报,让英国下定了决心要打一场侵略战争。

因为言语不通以及文化不同,在满清官员看来英国人的到访就是“参拜”,送的礼物也是“贡品”。同时为了不让乾隆这位统治者气火攻心,满清官员在将英国外交使团的中国话翻译成中国官话时,语气里面都是阿谀奉承,传递英国对满清的“崇拜”,甚至是“甘愿臣服”。

这让英国使团非常不同意,同时马嘎尔尼等人还不愿意行磕头大礼,这让飘飘然的乾隆恼怒不已,因此在英国使团接待一事上规格是一降再降。再加上英国也没有拿来太多的强大武器,这让乾隆认为英国就是一个“不值一提的小国家”,因此在信中非常不客气。

同时,从京城一路南下经由广州回国的马嘎尔尼,也全面见识到了满清帝国与英国的差距。因此在回到英国后,马嘎尔尼用“即将沉没的豪华巨轮”形容外强中干的满清帝国。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英国才决定在19世纪武力打开满清大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