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杨震迁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资料图)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杨震列传》
注释
1、杨震:东汉时期名臣。
2、东莱:古地名,今山东境内。
3、之:往,到。
4、故:原来,以前。
5、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
6、谒见:指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
7、遗(wèi):给予,馈赠。
8、故人:老朋友,杨震自称。
9、私谒:因私事而求见请托。
10、蔬食:粗食。
译文
杨震升任东莱太守。在他到东莱郡上任的途中,路过昌邑县,以前他推荐的荆州秀才王密,现在是昌邑县令。王密去拜见杨震,到了晚上王密怀中揣着十斤金来送给杨震。
杨震说:“作为老朋友,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
王密说:“夜里没有人知道。”
杨震说:“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惭愧地出去了。
杨震为人公正清廉,不接受私下的请托。他的子孙常吃粗食,徒步出行,杨震的老朋友和长辈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一些产业,但杨震不肯,他说:“让后世的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把好名声留下来,不也是很丰厚吗?”
人物故事:“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
我们平时常说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就源自上文中杨震所说的那句话。
杨震从少年就聪明好学,拜桓郁为师,博览群书,通晓经传。
杨震学成之后,开始一心一意地设塾授徒,一直持续了三十余年。期间不断有地方长官征召杨震出仕做官,但他均置之不理。
由于他教学有方,名气很大,而且不分贫富,因此四方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全部的弟子已超过了3000人,当时人们就称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杨震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名声越传越远。当时执掌兵权的大将军邓鹭十分敬重杨震的学识和品行,亲自派人征召杨震到自己幕府任职。杨震推脱不过,只好到邓府上任,这时杨震已经五十多岁了。杨震出仕后,不断升迁,最高时做到了太尉。
杨震为官期间,恪尽职守、勤政廉洁,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受私谒",这也是他被载入史册,受到人们敬仰的原因。
文言知识
说“遗”:“遗”有二个读音,本义是“丢失”。
一、读wèi。
1、指“给予,馈赠”。如上文中的“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2、指“送交,交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二、读yí。
1、指“丢失”。如《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2、指“遗漏,漏掉”。如《韩非子》:“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3、指“遗弃,舍弃”。如《论语·泰伯》:“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启发与借鉴
杨震在没有外人在场,而且王密又是亲信的的情况下,面对唾手可得的金钱依旧不为所动。这是因为杨震始终恪守着自己的道德准则,这样的自我约束的能力,是定力、是修养、更是智慧。
在公众面前维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并不难,难就难在看似没有监督和约束的时候,依然保持敬畏之心,坚持做人的行为准则。
“心底无私天地宽”,只要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就会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