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关云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特殊印记,也是民间风俗中的重要元素。
(资料图)
历史上赫赫有名那些人物,历史地位反反复复,比如孔子、还有周公,近现代都被打倒过批判过。只有关羽没有被批判。朝廷推重,民间拥戴。
在官方,从北宋宋徽宗开始加尊号,宋元明清,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最后到关圣帝君。当政者需要关云长身上体现的忠诚之义,如果团队里面都是关羽这样又红又专的同志,什么样的胜利不能取得?
在民间,在唯利是图的世俗生活中,关公又以诚信之义为人尊崇。重承诺守信用,在农业文明中是定盘星,在工业文明乃至数字时代的海浪中更是压舱石。银行怕老百姓怕企业欠贷不还不守信用,老百姓也怕机构组织不按套路不守规矩。如果商人不卖假货不牟取暴利,如果老百姓凡事按照法规办事能够办成事,如果各项规定适用所有人,如果制定规则的人不带头破坏规则。那不就是一个义人的社会?一个充分体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
放在险恶江湖,关云长也是永远的神。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名利于我如浮云,什么叫兄弟情义。
其实,关羽形象之所以伟岸,就在于他是一步步从灵魂的考验、利与义的选择中走出,从温水的舒适中跳出。
曹操东征,打得刘备丧失一切不得不去投奔袁绍,能不能东山再起自立门户,前途迷茫。关羽就是被曹操从跟刘备的这场讨伐战中俘获过来的。可以说是败军之将、丧家之犬。
就是没有战败被俘一说,在刘备手下,关羽当时的位置也没有多大前途:“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什么意思?就是干的是太守的工作,但是没有正式身份。换言之,就是一临时工。
考验来了,曹操一上来就直接给编制,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
此时此刻,关羽有没有犹豫,很难断定。至少他暂时接受了职务,即便是后来所说身在曹营心在汉。
是什么让他最终决定还是要离开曹操?肯定是在他初步得到刘备信息后。
考验接着又来了。这是心理考验也是情感考验。
感觉到关羽没有跟随自己的意思,曹操找来张辽:
兄弟啊,我觉得云长兄怎么还是不想和我们一起干呢?你去找他委婉打听打听,他心里到底有什么心结?是觉得我们还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到位?有要求当我面不好提,你们可以敞开说嘛。
张辽于是约关羽喝小酒。酒至半酣,关公有些上脸,张辽也有点小醉。借着酒兴,张辽问了:我看曹公很敬重老兄,为什么老兄反倒有些生分,不情不愿?这不符合你豪爽大气率直的性情人设嘛。
这是第二层考验。你不是讲义气嘛,既然知恩图报,那么曹公这样厚待你,你又怎么报答?
你对我好,我知道你对我好,你也知道我知道你对我好!可还是不能答应你。
关羽接下来的话是原话,原原本本记录在《三国志》里:“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
关羽明白曹操的用意:你无非施恩图报,想收复我为你所用。你是从利益而言,那我就做一件大事来回报便是。
关羽不久斩杀袁绍的大将军颜良于白马,所谓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是指的这一战。
后来的考验就算不上多大考验了。斩杀颜良,解除白马之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并且与之厚赐。
关公怎么会留恋呢?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
关云长是很利落的人,你送我的财宝都留在那里一丝一毫不带走。我还是一人一刀,旧时衣衫,一骑绝尘。
义者是情感,义者是承诺。
关羽说,吾受刘将军厚恩。刘备的厚恩到底是什么?我没有找到。但肯定不是功名富贵等等。
关羽在刘备草创期间,起的是子路为孔子所作的御侮之责,公众场合站在身后两侧做护卫当保镖。一般人甚至还不屑一顾觉得卑微。
刘备能够打动关羽的,我想只能够是一种尊重,一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战友感受。
因此,一旦得知刘备消息,他立即放下一切,千万里再次奔向刘备,全然不管前面什么情况。
所谓义之所在,虽万人吾往。
我经常泡一壶茶读史。读《三国志蜀书》到《关张马黄赵传》,则有浮一大白的冲动。
关羽是自视甚高的人。他对最下层的士兵如兄弟,对孙权这样的权贵却并不高看一眼。他甚至不肯接受孙权为儿子求亲的橄榄枝。《三国演义》写到,犬子焉配虎女?这与《三国志》是契合的。关羽自矜的性格甚至连诸葛亮都小心把握。但这样一个人,能奉刘备如此。
他与刘备之间,肯定不是大哥与小弟的关系。
君以国士视我,则我以国士待之。关羽在这点上,或如晋阳之孙豫让。
壬寅年六月十七,入伏前一日,高温炎热尤甚。兴安退之读书消暑,有所感焉,信笔写来。并颂师友和读者诸君夏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