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武庙,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区内城老大十字东北角,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原名寿亭侯祠,后改称关帝庙。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改建为武庙。在民国八年(1919年)因将关羽、岳飞合祀,又称关岳庙。但安顺人一直称其"安顺武庙"。安顺武庙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安顺武庙的前身为慈云寺,明季城中居民捐资而建,择地于大十字钟鼓楼东向北侧,仅一门一院一殿,其碑记在后来的重修中湮灭,故建成年代不详。明朝灭亡之后,清朝入主,崇尚教化,兴建庙宇。出于祀典,各地当有文武二庙以供春秋祭祀。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即将驻跸安顺的贵州提督李本深征拨慈云寺,大兴土木,改建为武庙,安顺武庙自此始建。
慈云寺改建武庙,不唯将原大殿全部拆除重建,建成面阔五间,前后带廊,三十六根整料石柱,殿高六丈之歇山顶石木结构建筑,还兴修牌楼式山门,中有额曰:“文武圣神”,门前竖下马碑。新建院中泮池、泮池后宫墙、礼门、义路、天子台、两庑等建筑,俨然与文庙规制相符。大殿中塑关帝坐像、行像各一。此后,每至岁时,安顺城中文武官绅由提督率先,举行祭祀大典;安顺府属武进士、武举人、武秀才亦在此游泮、祭圣。
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改建殿后观音楼为三层重檐四角攒尖顶建筑,底层平面为方形,面阔进深皆三间四丈,左右及后面筑石墙。左廊柱侧刻题改建观音楼题记,楼中祀观音大士。观音楼阶下左右各建厢房三间,供庙中住持居住。其余武庙各殿宇、泮池、宫墙等亦加以培修。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又重修,典籍中有此次重修的记载。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5年)提督徐印川将泮池后宫墙拆除,修成厅房五间,作岁时各官祭祀更衣休憩之所。又因庙门临街近市,遂以石栏围护以期洁净而壮观瞻。民国建立后,武庙祭祀依然。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冬,贵阳人唐积福(字希泽)决心更张,改武庙为关岳庙,爰倡培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