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外古代金属货币形制不同,但其发展规律相同。无论是古罗马的狄纳里银币,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还是中国的五铢铜钱,其终结的原因,都是由于金属成色大幅度下降。

来源 |《当代金融家》杂志2022年第4期

世界古代几个最著名的金属货币制度是怎样终结的?其原因多与该货币的金属成色下降有关。古罗马的狄纳里银币制度延续了600多年,终结于白银金属成色的下降;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制度延续了700多年,终结于黄金金属成色的下降;中国的五铢铜钱制度也延续700多年,终结于青铜金属成色的下降。放在一起看,无论是银币,金币,还是铜币,金属成色下降是造成古代金属货币制度终结的重要原因。

1

狄纳里银币

罗马的狄纳里银币制度延续了600多年,经历了减少金属含量和降低金属成色两个过程,终于彻底崩溃,阿跟图银币制度以及后来的西力克银币制度代之而起。

公元前211年,罗马共和国建立了狄纳里银币制度。从公元前211年至公元前27年的184年里,罗马共和国政府将阿斯铜币的重量从2盎司减少到半盎司,而狄纳里银币的重量,在这一段阶段里,则保持着基本的稳定。

公元前27年,罗马共和国转为罗马帝国,造币权从元老院转入帝国元首手里,阿斯铜币继续减重已经没有什么余地,钱币减重的重点便从阿斯铜币转到狄纳里银币上。自公元前27年至公元285年的312年里,狄纳里银币的重量从3.89克(1/84罗马磅)减少到1.44克。目前可以见到的公元285年生产的卡里努斯安敦尼银币(价值2狄纳里银币)重量2.87克。据此计算,1狄纳里的重量只有1.44克。

为了节约使用白银,罗马帝国不仅减少狄纳里银币的白银含量,并且降低狄纳里银币的白银成色。

罗马共和国对阿斯铜币减少金属含量,依靠的优势是阿斯铜币是个大个儿的钱币,理论重量327克。罗马共和国政府将阿斯铜币的重量减少316克之后,还有11克,其重量和大小仍适合当作一枚钱币使用。到了罗马帝国时期,阿斯铜币的重量已经降低到11克左右,继续减重的空间不大。所以,罗马帝国政府实行钱币减重的措施,便从阿斯铜币转向狄纳里银币。

这时候,狄纳里银币是个小个儿的钱币,理论重量只有3.89克,减少金属含量的余地也不大。为了减少狄纳里银币的用银量,以便制造更多的狄纳里银币,满足军事开支和经济发展的货币需求,罗马帝国逐步降低狄纳里银币的白银成色。狄纳里银币最初的成色在90%左右。公元284年,戴克里先建立君主制、成为罗马皇帝的时候,狄纳里银币的成色已经降到3.6%。于是,公元294年,戴克里先实行货币改制,制造白银成色为90%的阿根图银币,取代了狄纳里银币。1枚阿根图银币法定兑换100枚狄纳里银币。于是,制造狄纳里银币已经无利可图,狄纳里银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古罗马延续600多年的狄纳里银币制度宣告终结。

2

索利多金币

拜占庭帝国的索利多金币制度延续了700多年,经历了减少金属含量和降低金属成色两个过程,终于彻底崩溃,海伯龙金币制度代之而起。

公元4世纪前期,君士坦丁在古希腊拜占庭城邦的城址上建立了都城——新罗马,开启了拜占庭帝国的源头。同时,君士坦丁还结束了奥里斯金币在古罗马长期流通的局面,创建了拜占庭帝国的主要钱币——索利多金币制度。索利多金币经历了拜占庭帝国漫长的时期,直到公元10世纪前期,在重量、直径和纯度等方面都基本保持不变,成为整个地中海周边地区最具信誉的国际货币。

公元10世纪前期,索利多金币开始减重。针对索利多金币减重的问题,公元963 969年,拜占庭帝国的皇帝尼基弗鲁斯二世将索利多金币改变成两种面值的金币:特塔特伦金币和希斯塔麦伦金币,其中特塔特伦金币代表减重的索利多金币;希斯塔麦伦金币代表足值的索利多金币。两种金币都是索利多金币的变种,仍属于索利多金币系列。

杜卡王朝时期(公元1059 1081年),拜占庭帝国走向衰败,小农经济逐步破产,大贵族势力兴起,中央集权政治遭到破坏,货币经济开始走下坡路。科穆宁王朝初期(公元1081年),希斯塔麦伦金币已经变成了金银合金币,黄金纯度降至8K,即黄金含量只剩下1/3。

金币成色的下降,使百姓对金币丧失信心,不再愿意接受金币作为货币使用。公元1092年,阿历克塞一世开始发行一种黄金纯度较高的金币,称之为“海伯龙”(HYPERPYRON),意思是“高纯度的金币”。海伯龙币面呈凹形,理论重量4.54克,黄金纯度20.5K。

举例:阿历克塞一世海伯龙金币,公元1081 1118年生产,重4.12克,正面图案是基督坐像,周围币文“+K∈·ROHO∈1”(圣母);背面图案是阿历克塞一世正面站像,手持权杖和十字宝球,左侧币文 “AΛ∈SIω·Δ∈C∏Oζ”(阿历克塞·专制君主),右侧币文“Tω·KOMNHчω”(统帅)。

至此,索利多金币制度终结,海伯龙金币制度开启。178年之后,公元1270年,海伯龙金币的纯度下降到16k 16.75K。米海尔八世之后的两位继任者统治时期(公元1282 1328年),海伯龙金币的质量每况愈下,不断贬值。于是,拜占庭帝国不再打制金币,银币成为核心货币。

3

汉五铢铜钱

西方古代国家的银币、金币和铜币,多是打制而成,形状为无孔的金属圆片儿,正面和背面都有图案。古代中国主要使用铜金属货币,浇铸而成,中间有方孔,正面有币文,称为铜钱。中外古代金属货币形制不同,但其发展规律相同。中国古代流通时间最久的铜钱是汉武帝创建的五铢钱,跨越多个朝代,流通700多年。五铢钱制度终结的原因,与狄纳里银币、索利多金币一样,都是由于金属成色大幅度下降。

公元604年,隋炀帝继位后,营建东都、开凿御河、带领百官巡游天下,各项事务动辄役用人工百万,花钱无数。同时,隋炀帝发动了攻打高丽的战争。中国人口大量死于劳役和战争。战争消耗与水患灾害同时发生,社会生产搞到无法正常进行;百姓无法生活,于是弱者自卖为奴婢,强者聚而为盗贼。

公元611年(大业七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山东爆发,隋炀帝未予重视。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亲率百万大军渡过辽水,进围辽东城,结果大败而归。公元613年(大业九年),隋炀帝再次亲率大军征伐高丽,亦未能成功。没完没了的折腾,隋炀帝统治末期的社会经济已经崩溃,钱币质量日益滥恶,其中掺杂铅锡过多,颜色就从赤色变成白色。《新唐书·食货志》载:

隋末行五铢白钱。

根据对近代出土文物的考证,隋末五铢白钱,不仅铜金属成色很低,重量也已经不足五铢。百姓不愿意接受这种假铜钱,商品交换便从钱币作为媒介转向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方式。

隋炀帝倒行逆施,终于使隋王朝灭亡。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建立大唐王朝,并逐步控制了隋王朝原来统治的大部分地区。既然五铢钱已经不为市场所接受,为了支持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并稳定经济秩序,恢复大后方的正常生产和商品流通,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渊开始铸行“开元通宝”铜钱,实行了700多年的五铢钱制度终于结束。

此外,日本古代也发生了与中国古代相同的情况。日本古代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鼎盛时期发生在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前期。在此时期,日本天皇政府陆续铸行了一些种类的铜钱,史称“皇朝十二钱”。皇朝十二钱陆续发行过程中,日本天皇政府在铜钱中逐步增加铅金属含量,降低铜金属成色,终于将铜钱制度搞垮。

公元983年,日本天皇政府铸造的铜钱已经是使用铅金属伪造的“假铜钱”。日本百姓对朝廷铸造铜钱的信心丧失殆尽,不再使用铜钱,日本天皇政府亦停止铸造铜钱。于是,日本经济便进入长达600多年的无铸币时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