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力推,马伯庸同名热门小说改编,陈坤、白宇、聂远等一众实力演员加盟,未播先火的《风起陇西》,为何在播出后,收视率只能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如果你把《风起陇西》当作历史剧来看,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马伯庸曾在小说后记中坦言:《风起》并非是一部三国历史小说,而是一部借用了三国历史的架空小说。

说白了,《风起陇西》就是一部披着三国背景的谍战剧而已,所以想想之前的《风声》《无间道》这类剧,或许就能找到看剧的动力。

陈坤塑造的陈恭

多余的第一集

我反复刷了3遍第一集,真心觉得开篇啰嗦乏味,眼花瞭眺的人物名字一闪而过,造型又那么相似,让人实在记不住。有人说看这剧需要带脑子,不然看不懂。但是我真心觉得,前面那么长的演绎完全没必要。

直接告知大家:蜀汉起风了,街亭战败,马谡被斩,这一切的起因是街亭之战的情报被替换,据潜藏在曹魏的间谍白帝透露,蜀汉司闻曹被渗透,出现了一名代号烛龙的间谍。因此,蜀汉情报机关司闻曹与曹魏情报机关间军司生死暗战就此展开。

陈恭明面上是曹魏天水太守府主记,实际上他的另外一个秘密身份,那就是蜀汉丞相府司闻曹驻天水地区的间谍,主管关陇地区曹魏情报的搜集工作。

李光洁塑造的诸葛亮

何为司闻曹?

司闻曹是蜀国特有的秘密情报部门,隶属于丞相府,素以精干和效率著称;其功能就是对敌国情况进行搜集、传递、整理并加以分析。蜀汉一向极为重视情报工作,诸葛丞相认为良好的情报工作可以弥补蜀军在绝对数量上的劣势。因此,早在南征期间,诸葛亮就委派参军马谡在汉中亲自指导对魏国的情报工作。马谡以刘璋、张鲁时期的旧班底为基础,设立了司闻曹,并逐渐建立起了一套针对曹魏的缜密情报网络。而陈恭从事的则是最为危险的卧底工作,像他这样在敌国境内以假身份活动的第一线情报人员被称为间谍。

街亭一事发生后,陈恭处境堪忧,蜀国怀疑陈恭已经叛变,派出他的结拜兄弟荀诩锄奸。魏国间军司司马糜冲怀疑陈恭有问题,只是苦于没有证据。

白宇塑造的荀诩

荀诩调查,谷正以死明志,陈恭自救

看完第一集,剧情就精彩起来了,环环相扣,于严肃中带有笑点。糜冲死咬着陈恭不放,派出手下监视着陈恭,这边荀诩带着小分队奔赴魏国,第一时间打晕掳走了陈恭。并故意用活埋的方式逼问陈恭真相,陈恭宁死不招,荀诩相信陈恭并未变节。

当日陈恭送出的情报没有问题,那就是路上被人替换或者接头人有问题,他们找到白帝的接头人谷正,意外得知谷正在曹魏还有对接人赤帝,这让荀诩和陈恭明白:他们的谍报系统已经彻底出现了问题。曹魏隐藏在蜀国的间谍身份级别比较高,能够接触到各类机密文件。烛龙是谁,这是荀诩和陈恭急于弄清的真相。

荀诩和谷正谈话的同时,糜冲也查到了这一线索,他们把酒肆团团围住,谷正不甘心自己被误会,选择以死明志。糜冲办案时,陈恭大摇大摆地出现了,他要求进酒肆,因为他约了人玩牌。糜冲无奈,只能放陈恭进去,而荀诩就藏在酒肆的店小二中,糜冲一无所获。

王骁饰演的糜冲

谷正一死,双方进入僵持的局面。荀诩和陈恭商量,绑架郭刚,让他前往蜀汉交代烛龙的真实存在。此时,郭刚派给陈恭和糜冲一个新任务,表面上马车失控坠崖而亡,实际乔装打扮,潜伏去蜀汉,偷取弩机图纸。

蜀国拥有成熟弩箭技术,而魏国的技术储备还做不到这一点,唯有去蜀国偷。如果魏军顺利从蜀国偷取并掌握了先进的弩机技术,防御将会更加有效率,届时北伐的难度会上升到一个可怕的程度。

陈恭肯定要阻止这个计划的实施,他做好了谋划,打算路上偷偷除掉糜冲,到时候好顶替他的身份接近五斗米教,五斗米教是魏国潜伏在蜀国的间谍组织。

只是我没有想到,前期实力强劲,和陈恭斗智斗勇的糜冲,下线会来得那么突然,甚至没有一丝的挣扎。这也是我觉得剧情不合理的地方。

糜冲和陈恭

陈恭真实身份曝光

在原著中,陈恭的身份是被郭刚识破了的。郭刚亲自前往陈恭籍贯所在地颍川进行调查,陈姓在许昌是大姓,他们从士籍开始查起,士籍记载的是名门大族的资料,终于在一个名叫陈芳的许昌医师家的族谱中找到了陈纪、陈恭两父子的名字。

有个叫乔老的老人零星记得陈家父子的事情,老爷子说:“陈家的生姜子烧过他的棉衣,足足烧了三个大洞。”

生姜子三个字让郭刚停住了脚步,陪同的韩升急忙解释:“这是鄙州的风俗,妇女怀孕的时候若是吃了生姜,便会生出六指;吃了野兔肉,便会深处豁唇。所以民间管六指的小孩子叫作生姜子。”

表面和陈恭称兄道弟的郭刚

乔老非常坚定地说,陈家孩子是六指,并且长在右手。

在郭刚得知陈恭身份有假时,陈恭这边也迎来了客人徐永,徐永是魏中书直属间军司马的督官从事。他劝陈恭和他尽快一起返回汉中。陈恭曾经利用职权之便,偷偷地用太守府的打印盖在空白的通关文书上,再要填上“准予出关”字样就能出关了。

两人顺利回到蜀汉,司闻司阴辑亲自来迎接,陈恭正式自我介绍:“重新认识一下,鄙人姓杜,名弼。”

十余年前,陈恭和他父亲的队伍因为迷路走到了蜀国边境,陈恭父亲和其他人被山贼杀死,蜀国边防军救回了陈恭一人。当时司闻曹正在策划打入陇西内部的计划,便让年纪和体形都差不多的杜弼冒充了陈恭的身份。

回归后的杜弼听到烛龙的名字,也只是摇头,没有一点思绪。

在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为信仰,为大义,舍小家的陈恭。为了国家大义远离家乡,甘心潜伏,隐忍数年,他的这种坚毅果敢,让人佩服。遭遇同僚怀疑,始终坚持初心,寻找真相自证清白。

陈恭

全剧焦点:烛龙是谁?烛龙只是诸葛丞相的棋子

《风起陇西》的全剧焦点就是烛龙是谁,青萍计划的真相是什么?这也是陈恭和荀诩接下来的工作重点。

荀诩在东吴任职的时候曾经请教过郤正,得知“烛龙”乃是传说中一种人面龙身的神兽,口中衔烛,在西北无日的幽阴之处。这一称谓典出自《山海经》,郤正还特别热心地找来《山海经·大荒经》的原文,上面写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荀诩当时就想,传说中的烛龙和“烛龙”唯一的共同点,大概只有两者都生活在黑暗中了。讽刺的是,烛龙靠口中的蜡烛为黑暗带来些许光明,而“烛龙”则一直致力让黑暗更加混沌,更加混乱。

白宇饰演的荀诩

在小说最后,以义字为底色,赤子之心,愿意为了真相和正义付出一切的荀诩终于抓到了烛龙,烛龙从容说道:“孝和,如果抛开细节不谈的话,结论其实很简单,我从未真正背叛过大汉。”

烛龙就是那个性格温和的狐忠,狐忠是中都护属参军,是李严(李平)的心腹,表面笑呵呵,内心深不见底。他其实是诸葛丞相派在李严身边的卧底。诸葛亮作为一朝丞相,始终坚持“相忍为国,和则两利”的思想,他不想和李严内斗,却又不得不提防着对方。

狐忠就是烛龙,这一切都是诸葛丞相设的局,陈恭、荀诩都只是其中的棋子。

狐忠便是烛龙

诸葛丞相很早就预见到,南郑迟早有一天会成为魏国间谍的目标,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他除了强化靖安司以外,还准备了另外一套计划。

诸葛丞相的观点是:与其坐等敌人发展内线,不如主动为他们安排一个。这样一来,一旦内线成功取得魏国情报部门的信任,那么既可以利用他来防范敌间谍的渗入,又可以通过他来向魏国传送假情报,具有双向的价值。

从建兴四年开始,烛龙在丞相的安排之下开始异常谨慎地与魏国接触——他不仅要留意敌人,更要防范自己人——到了建兴五年,烛龙终于成功地与一名叫郭刚的魏国军官联系上。

郭刚少年得志野心勃勃,亟需建立一些功绩来证明自己的能力,烛龙无疑是他手中重要的砝码,而狐忠也利用他的这种心态逐步建立起与魏国的联络通道。

所以,烛龙是双面间谍,为了得到曹魏的信任,也不得不拿出一些蜀汉的真实情报给曹魏,以此来获得曹魏的信任。街亭之失,是诸葛丞相的误判。

白帝被怀疑已经叛变了

这些年大汉表面上似乎失败,但却是最大的赢家。

首先,蜀国成功地铲除了五斗米教在汉中最后的残余势力,这既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也削弱了魏国间谍的生存土壤;

其次,魏国最优秀的谍报人才之一死在了南郑,这对魏国情报工作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第三,魏国从来没有获得‘元戎’与‘蜀都’两项技术。”糜冲送回魏国的实际上是两款三年前的过时型号,这也导致了天水弩机作坊计划流产。

因为狐忠就是烛龙的身份太过机密,荀诩在得知真相后,选择了隐瞒。诸葛丞相说为了内部安定,往往是需要付出牺牲的。

写在最后

如果按照《风起陇西》原著拍下来,那脑洞是开得很大的。有人总结马伯庸的文风,说他的小说是开头完美、中间惊艳、结局拉垮。不知道看完这个剧透,大家是什么感受,你还会追剧吗?

看了6集《风起陇西》,剧版在原有小说上做了很大的改编,我终于明白即使是陈坤、白宇等实力演员都拯救不了《风起陇西》收视率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三点:台词太出戏,音乐背景音太大,剧情太烧脑,看不懂……这一次不是吐槽演员演技不行,而是剧情是硬伤。

老实说这一次陈坤,白宇,聂远、董子健、陈颖等演员演技都在线,特别是王骁和陈坤的对手戏,很出彩。唯有李光洁塑造的诸葛丞相,没了以往影视剧诸葛亮的那种儒雅气质,甚至连人设都变得腹黑起来。

其实抛开以往对三国人物的刻板印象,单纯把《风起陇西》当作谍战剧来看,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演员阵容、服化都不错,还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视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