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如晦,大唐王朝一位举足轻重的开国功臣,唐太宗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名垂青史的一代贤相。杜如晦,字克明,今陕西西安东南人,585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父为北周和隋朝的显官,在隋时出任过工部尚书。他的父亲也出任过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从小就悟性极高,喜好读书,志向远大。618年,李渊平定京师时,杜如晦投到了大唐阵营,在李世民的秦王府当了名府兵曹参军。大唐王朝一建立,如晦成了李世民的主要谋士之一,随军征讨,参与机要。特别是他和房玄龄结成了一对很好的搭档。

杜如晦与房玄龄等人一起,跟随李世民南北转战,在军中运筹帷幄,对战争双方的情况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以其杰出的才干受到军内外的一致赞赏。杜如晦也由此一路升迁,李世民任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时,杜如晦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爵建平县南,食邑300户。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后,开府置官属,又拜任杜如晦为天策府从事郎中。自此,杜如晦成为天策府的高级幕僚。李世民称帝后,对群臣论功行赏,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五人功居第一。进封杜如晦为蔡国公,赐食邑1300户。628年,杜如晦晋升为检校侍中,即代理侍中,门下省长官,为宰相,兼任吏部尚书。

杜如晦大权在握,执撑着选官任能的大权。他引荐贤才,罢除劣吏,勤于公务,一如既往。杜如晦取士用人,注重实践。当时选官取士往往重言辞口笔,而不察其品德与真正实力。杜如晦录用人员,主张先由州郡推荐,然后再考核录用。杜如晦还非常推崇诤谏之臣,太宗非常尊重并听取采纳他的意见。629年,太宗下诏授杜如晦为右仆射。43岁的杜如晦与房玄龄同朝为相。任相后,杜如晦为贞观盛世之治呕心沥血,倾尽了心力。杜如晦在朝廷,同僚之间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作为宰相,杜如晦以儒家传统道德要求自己,宽厚待人,雍容大度,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人长处。

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太宗每与房玄龄商讨国政大事,房玄龄必曰:“非如晦不能决。”杜如晦和房玄龄也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贞观初年,社会初定,如何保持一个安定的社会以利于百姓安居乐业,就成了大唐统治者们必须解决的课题。杜如晦和房玄龄一道,制定了大唐王朝的典章制度。他们制定的典章制度,以隋朝的典章制度为基础,综合历朝成果,加上他们的努力,可以说是把封建社会的典章制度推到了顶峰,不仅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还东传日本,影响了日本的社会发展。正是这些典章制度为后来的贞观之治提供了政治上的保证。

杜如晦不仅自己对大唐王朝尽职尽责,而且在相位上能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在他和房玄龄同为宰辅期间,朝中言路畅达,人才济济。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630年3月,杜如晦因病辞世,时年44岁。对于杜如晦的英年早逝,太宗悲痛万分,废朝三日以示哀悼。时间过去很久了,提起杜如晦来,太宗仍然痛哭流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