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师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一句名言:
读诸葛亮《出师表》不哭者不忠,读李密《陈情表》不哭者不孝。
此句是否是宋代苏轼所说尚不能确定,但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出师表》情感的厚重,三国时期后刘备时代的名相诸葛亮,是怀着怎样一种心情写下这字字泣血的文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孔明先生,为何此时根本无法保持淡泊与宁静?
诸葛亮出生于181年,有字叫孔明,故也称诸葛孔明,有号为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不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杰出的文学家、改革家。诸葛亮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原生家庭是一个官吏之家,诸葛一氏在当时可以说是名门望族。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幼年时期便只剩弟弟与叔父两个至亲,后来兄弟两个跟着叔父离开家乡去外地赴任做官,无奈叔父的官职被人顶替,诸葛亮自此隐居在隆中,还在此写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可以想象,一个不到十岁的孩子,五年之内失去了父母双亲,是何等的悲凉,这就是我们历史上这位最著名的军师本人的经历。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与东吴孙权强强联合打败了曹操,至此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之后又夺占了荆州。
《出师表》是刘备死后所作,当时季汉正准备攻打中原收复失地还于旧都,故表中诸葛亮说:
臣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居相之高位,诸葛亮并无为自己谋利益的私心,反而处处为大局着想,为主家江山社稷考虑,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大概说的就是这样一份真挚无私的奉献精神吧!
即使放到现在,历史早已把君臣佐使这些陈旧观念淘汰在漫漫长路上,我们依然觉得情意可贵,与如今人世间芸芸众生的博爱,穿越千年后,精神仍然是相似的,仍然是共情相通的,是大众所需要的。
诸葛亮的羽扇,扇起历史风起云涌,犹记得草船借箭那一夜,月黑风高是何等壮阔,空城计时,城墙上弹琴的淡然,是出于一种对局势的十足把握。
这份气魄,这份智慧,举世无双,再无他人。
今天的主角《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当时""危急存亡之秋"",也是出师之前写给少主刘禅的一篇文章,全文以议论为主,既对形势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也在用人方面给刘禅提了不少可供执行的建议。
除此之外,还在治理国家方面告诫于刘禅,宫中之事,军中之事,""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像一个事事料及的奶妈一样,事无大小皆需思虑,安抚着刘备留下的江山百姓。
大家都知道刘禅""乐不思蜀"",是一个年轻的庸君,在当时的情况下,诸葛亮奉刘备遗诏辅佐少主,这些真挚的谏言不知少主刘禅听取了多少,但对汉室来说,老丞相的这份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实属难得。
《出师表》中诸葛亮谈到自己,布衣之人,在南阳躬耕,感激于先帝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茅庐,咨以当世之事。
如果说前面是讲道理,那么这里诸葛军师就是在试图用感情牌打动刘禅,以使少主担起重任,兴复汉室。
《出师表》的最后,诸葛亮写到,""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可见诸葛亮写此表时用情极深,回想过去的种种,不由落泪,一片忠心,赤诚滚烫。
《出师表》被收录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三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学生们都学习过这篇文章,但碍于年纪与经历,可能对表中的感情并没有感知到个一二三,但《出师表》的经典光辉永不暗淡,无论历史的车轮匆匆碾过多远的举例,诸葛亮的这份忠心耿耿依然会让许多人动容落泪,其情深至极,赤诚之极,可当万世楷模,永远闪耀。
如果忠心有名,当如诸葛孔明,如果情真有型,当如《出师表》。这份耿耿忠心从未淹没在茫茫历史长河里,反而随着时间的磨砺愈加光亮,透着长久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