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60年,朱元璋遇到了一个影响未来走向的大问题,那就是该如何处理自己张士诚和陈友谅的关系,在这个关键时刻,刘伯温为他来了一个明版的“隆中对”。

当时刘伯温给朱元璋的分析是:张士诚不是什么善于进取之人,暂时可以不用管他,但是陈友谅则不然,这是个急需处理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先稳住张士诚,然后痛打陈友谅,等到陈友谅一败,张士诚就不是问题了

从后续的事情发展来看,刘伯温给出的建议无疑是非常正确的,而且从他一到朱元璋麾下,就能提出这么精准的分析来看,刘伯温后来能被评价为明版的“诸葛亮”,也是比较靠谱的。不过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刘伯温虽然这么有才,后来也曾归隐山林,但是他却没能够善终,这又是为什么呢?

据《明史》等书记载,刘伯温的死和一个叫胡惟庸的人关系颇大。记载中,刘伯温于公元1375年得了一场病,然后朱元璋就派宰相胡惟庸带御医去给刘伯温瞧病,但是在刘伯温吃了药以后,不光病没好,病情反而加重了,然后没多久就去世了。

按理说胡惟庸身为宰相,代表朱元璋带着御医去看望刘伯温是很正常的,为什么后世会传出,是胡惟庸动了手脚,才导致刘伯温去世呢?

这还要从两人的恩怨说起。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曾立过两位并列的宰相,分别是徐达和李善长,这两人除了是朱元璋起兵之初的战友之外,还都是朱元璋的老乡。有一次朱元璋带人离开南京去了汴梁(开封),就让李善长和刘伯温等人在南京辅佐太子。

在这个过程中,刘伯温因为担任的官职是御史中丞,所以对一些不遵纪守法的官员进行了惩处。这其中有一个叫李彬的人,他是李善长的亲信,所以李善长为了救他,曾向刘伯温求情,但是刘伯温并没有同意,而且还趁着李善长向朱元璋求情的空当,直接把李彬给杀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问,刘伯温杀的是李彬,得罪的是李善长,和胡惟庸又有什么关系。我在前一篇文章《朱元璋创业前期,胡惟庸并没有什么功绩,为何后来能牵连30000人》中,曾经提到过,胡惟庸和李善长也是老乡。而且还有联姻的关系。

而当时在朝堂之上,胡惟庸、李善长等人是属于“淮西集团”的,而刘伯温则是被归到“浙东集团”的。刘伯温虽然表面上得罪的是李善长,但是谁又知道你是不是借机打压我们“淮西集团”,从而让你的“浙东集团”更壮大呢,所以此时的胡惟庸应该不会对刘伯温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么只有这种程度的间接冲突,胡惟庸就要杀了刘伯温吗?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会很小。不过刘伯温和胡惟庸的矛盾并不止于此。

朱元璋是个很严厉的人,而李善长的能力和行事作风也不算完美,所以朱元璋后来曾要把李善长给换下来,当时朱元璋征求过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虽然比较耿直,但是并不傻,因此他并不认为朱元璋会把这么重要的位置让自己这个“外人”当,于是就婉拒了。

朱元璋又向刘伯温征求了他对于三个备选人的意见,这三人之中,就有李善长的嫡系胡惟庸。按理说,皇帝问一个大臣丞相的人选,你一个下级官员应该继续委婉的拒绝,但是刘伯温这次很热心的耿直了起来。

他并没有照顾朱元璋的情绪(那可是朱元璋钦定的),而是把三人都贬了一遍,而他对于胡惟庸的评价更是不高,他将大明比作大车,而把胡惟庸比作小牛,并认为小牛拉大车容易造成事故。虽然当时是朱元璋没有说什么,但是胡惟庸应该还是知道了这次谈话的内容,那你说胡惟庸对断自己官路的人会怎么想,而且你刘伯温本来就是我们“淮西集团”的“敌人”。

有人可能会问,要是人家胡惟庸胸怀宽广,根本就没拿这件事当回事呢?

胡惟庸对别人胸怀宽不宽广咱们暂且不提,咱们来看一件事,就能知道胡惟庸对于刘伯温的态度。

据《明史》等书记载,刘伯温因故退休之后,曾通过自己的渠道,绕过胡惟庸,向朱元璋递过一个折子。刘伯温的这个折子,说的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他曾因为发现有一个三不管的地方常有盐盗出没,于是建立有司设个机构管理。

后来这里出现了逃兵造反的事情,当地的地方官因为不想惹麻烦所以没有上报,但是耿直的刘伯温却上报了。胡惟庸知道这件事以后,就对朱元璋说,刘伯温这是看着那块地方有王气,所以想把那块地据为己有,所以才想办法设置管理机构,驱逐无辜百姓的。

大家现在看这个“黑状”可能感觉不大,但是你要知道,在古代这可是件了不得的大事,因为这已经碰到了谋反的红线,由此可以看出,胡惟庸对于刘伯温的态度,绝不可能存在什么“胸怀宽广”,有的只是“恨你不死”。

那么刘伯温对于胡惟庸的心思知不知道呢?应该也是知道的,他在临终之前,曾嘱咐自己的后人说,我本来打算好好写点东西交给皇帝,但是因为胡惟庸现在保持朝政,所以我就不写了,不过等胡惟庸死后,皇帝应该能想起来我来,到时候你们再向皇帝说我给你们嘱咐的事情吧。

由此看出,刘伯温对于胡惟庸也是非常了解的,知道自己得罪了他之后,不死的话很难善了。因此他在服用完御医的药加重病情以后,就选择了回家等死,他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药石诊治,因为当时他已经看清明白,他只有死,人家才会安生,不过这个人家可能不仅仅胡惟庸一个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