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一个名将叫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有一次,汉武帝想叫李陵帮他小舅子押送粮草,让他小舅子去打匈奴,好让小舅子立功封侯。李陵说,陛下,臣手下都是精兵良将,臣愿领5千步兵,独挡一面。汉武帝虽然嘴上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心里不免窝着一股火,于是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处处给李陵使绊子。后来李陵在对匈奴作战中失利,被匈奴十万大军团团围住,箭也打光了,粮也吃完了,只剩下束手就擒了,在万般无奈下,只好投降了匈奴。这下汉武帝心中的火就更大了,轻信谣言,把李陵一家老小全杀了,这在古代叫夷族,就是把你家全家全灭啰!当然,也外带把太史公整惨了!

汉武大帝

后来汉使到匈奴,李陵质问汉使到,我为汉朝带领5千步卒横扫匈奴,因为没有救援而失败,有什么对不起汉朝的,你们为什么要杀我全家?汉使说,陛下听说你帮匈奴人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所以,就有了后来李陵终生不复入汉朝的典故。因为他违背了汉武帝的旨意,所以汉武帝就怀疑他的人品,所有不利于他的言论他就相信,所有维护他的言论,武帝就认为是串通一气。就这么一件事情,你就可以看出汉朝统治者的心胸狭隘,薄情寡恩,以怨报德,残害忠良。

最高统治者这种极端自私的人格,不仅是对手下和大臣,而且是对身边最亲近的人。这充分说明,这些最高的统治者,也是凡胎肉体,他们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我们今天的问题是,如果太子刘据当年没有自杀,而是隐忍苟活,等到汉武帝怒气消了,会不会原谅他而让他继续做太子?

匈奴

首先,在武帝当时的心中,太子的这种行为是谋反,谋反是必死无疑的重罪。所以即便是处死太子,或者赐他自裁,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当年的栗太子,也不是被父亲逼死在了狱中。帝王的家庭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用,尤其是父子之间。所以我想,当武帝认定太子举兵叛乱的那一刻,他一定起了杀心,对儿子恨之入骨,因为叛乱成功的结果就是,自己被做掉,儿子成为新一代的帝王。即便他内心深处曾认定这个儿子是善良与软弱的,他是孝顺与诚实的。可是武帝内心更加清楚,权力的诱惑力,最高权力的魔力。所以,他认定儿子背叛了自己,走上了与自己势不两立的道路!

其次,一个人的死,是一个人成全自己名节最好的方式。而太子刘据,是用上吊的方式,让一个父亲明白,自己那个平日里唯唯诺诺的儿子,在忍无可忍的时候,有多么大的爆发力,在心如死灰的时候,有多么强的成全自己名节的毅力。因为大部分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都没有勇气选择自裁,都是用屈辱的方式,在敌人的屠刀下了结了自己的生命,而那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了结自己生命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一个隐忍苟活的太子,一个贪恋生命甚至愿意屈辱活下去的太子,那就不怎么受人尊重了,甚至有点让人看不起。相反,他贞烈地保全自己的尊严,用对自己残忍的方式保全自己的人格,一下子便令人肃然起敬,令一个皇帝也感由心生,况且是一个父亲。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动乱,自己的权力受到如此严重的威胁,即便这是一个误会,即便事情过去了,当事人还整天在自己眼前晃来晃去,说实话,再让他干以前的工作,享受以前的待遇与福利,实在是机会渺茫了,武帝的心里总是咽不下这口气!这哪是他这个经天纬地的伟丈夫干的事儿!

李陵

最后,武帝这个人是自尊心特别强的人,其实就是虚荣心强。他无数次因为自己的自尊心比别人伤害,而对别人举起冰冷的屠刀,不顾当年的恩情,对对方痛下杀手,以彻底消除自己不英明的证据,维护自己光辉伟大的形象。无论是那个出击不出击都得死的大行令王恢,无论是那个撞到枪口上,成为武帝愤怒的牺牲品的太史公,都雄辩地证明,大汉的最高统治者是一个没有人性的变态狂,一个喜怒无常的暴徒。而自己的儿子叛乱,被自己迅速英明地评判,这是多么完美的一件事情,当事人被自己逼死,也算是泄了胸中的愤怒。可是他要是不死,还证明自己是错了,那这是多么残忍的一件事情,对一个心高气傲的人来说,对于一个虚荣心无比强烈的人来说。

太子刘据的死亡,是武帝执政理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把他的虚荣心与无聊的自尊心彻底撕破了,因为他家破人亡了,都是自己害的。所以武帝晚年要下《罪己诏》,这是一个伟大的男人一生中最感人的一幕,因为他在忏悔。而这一切,都要从他痛失爱子说起!

所以,刘据的死亡是他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是他身为一个儿子为一个父亲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身为储君,为这个帝国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他身为一个人,为自己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活着就意味着屈辱,等待他的是更大的屈辱。死亡,意味着重生,意味着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名节。太子刘据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所以他成了戾太子,戾太子就是让人同情的太子,让人可怜的太子,而不是可憎的太子,不是贪生怕死太子。

所以,就算太子刘据不选择自杀,江山也不会落到他的手上,他将会被自己的父皇削除太子之位,贬为庶人,然后痛苦地死去。而一个父亲,也就失去了伟大蜕变的机会!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