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朱元璋的儿子朱标,如果不是英年早逝,那么,大明王朝将会比历史上更加繁荣昌盛。

太子朱标出生在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由此和朱元璋的感情相对更加纯粹,朱元璋更是将其当做接班人来培养,聘请大儒亲自为其授课。

朱标封为太子之后,朱元璋开始按部就班地下棋,以朱标为中心,为其铺垫,然而,人算不如天算,这本一切花团锦簇,却因为朱标的突然病逝,一切不得不推倒重来,朱元璋无奈之下,最终只能将孙子朱允炆推上了皇位。

孙子当皇帝,儿子守边疆

为了朱允炆能够顺利继位,朱元璋借由胡惟庸和蓝玉案,大肆的屠杀功臣能臣,为孙子消除了不利的影响,朝中虽然少有能用之人,但却换来了一个异常稳定的大明朝堂。

同时,他让朱允炆所有的叔叔们,全都远离京城,外出就任藩王,防止他们在金陵,霍乱大明的朝堂。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朱元璋分封藩王,导致大明天下并不稳定,最终间接促成了靖难之役。

事实上,明朝的藩王和其余王朝并不一样,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不同,明朝的分封是没有属地的,只有一处宅子,藩王们只能拥有一部分府兵保卫安全,除了宁王,燕王这种需要镇守边疆的存在,其余人大部分手中兵力不过几百人。

同时每个藩王府外还有大量的探子,随时向首都汇报一举一动,藩王要想造反难上加难。由此,藩王不能造次的同时,还能确保国家的安康,岂不是一举两得?

说到朱元璋为什么会传位给孙子?首先,第一个原因就是太子死后,其余皇子并没有一个可以服众,贸然定位,势必会引起大明朝堂不稳,若是给了孙子,那这些皇子们就不用再惦记了。

建文皇帝作为这些藩王的晚辈,对于叔叔们的态度自然会相对温和,由此,朱元璋也不用担心会出现子孙相屠的事情。

四张底牌,爷孙论道

朱元璋让各位藩王各在一地,防止其互相串通的同时,又达到了相互制衡的目的,若是有一王想造反,那势必会被群起而攻之,所以燕王在起兵的时候,面对朝廷汹涌的大军,也必须先把宁王搞定。

朱元璋为了孙子能够安稳即位,可谓是用心良苦,在朱元璋构建的局里,建文皇帝几乎是可以稳坐江山,并且以防万一,还留下四条妙计,以共建文弟指点江山。

一次二人聊天,话题就引到了藩王身上,朱允炆深知这些叔叔们的恐怖,于是就对朱元璋问道,若是叔叔们不服,想造反怎么办?

朱元璋有心引导,于是反问,朱允炆略加思索之后回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废置其人,又甚,则举兵伐之。”朱元璋听后大喜,这正是他留给朱允文的四条妙计。

这四张底牌简单解释一下,第一点说服教育,古代讲究以德服人,要知道,古代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对于德这方面看得还是十分重的,如果能以怀柔感化,便能免动刀兵。

第二点,解释开了,就是用法律来惩罚,削弱他们的待遇以及权利,第三招是就剥夺他们的待遇,以大义之名对其制裁。

最后一招用在破罐子破摔的时候,要是藩王执意造反,那就消灭他。朱元璋原本以为自此可以高枕无忧,却不曾想方法知易行难,建文没有用好,这四张底盘,最终导致满盘皆输。

自作聪明,满盘皆输

在朱元璋离开之时,他给朱允炆留下了强大的国力,数量庞大的中央军队,可以说,除了能臣武将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之外,大明朝此时无疑是最好的时候,若是皇孙想要动用这四张底牌,此时的国家实力也完全够用。

然而,在面对如此强大的国家交到自己手上的时候,建文帝却急于求成,直接跳过了前两步,直接选择了削藩和消灭。

建文皇帝认为,国家实力强大,藩王即便作乱,中央也有实力进行扑灭,而以德服人,以礼置之,又是时间长,收效慢的行当,索性被他放弃,然而却不曾想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说此时藩王实力并不强,但依旧是一股可观的力量,所以建文皇帝才想要削藩。若是先以德以理服人,再辅以削藩与消灭,那么,藩王们,心中就会安稳,自然不会陷入人人自保的模式。

此时,建文皇帝突然削藩,藩王们人人自危,一时入牢的囚禁的自杀的不计其数,朱棣见状,不得不开启装疯卖傻的模式,其实若不是建文皇帝逼得太紧,朱棣未必会走上造反的道路。

在这种情况下,宁王才会和朱棣走到一起,既然横竖都是死,索性博一把,也许有个前程。

从朱棣装疯卖傻可以看出,他本来顶多算是有贼心没贼胆,并没有事先计划造反,否则也不至于用装疯卖傻争取时间,直到起义时,才筹措了不过800人马。

但即便是两个实力较大的藩王,加在一起的实力也无法与中央相比,根据计算,朱棣在一路向南进攻的过程中,一共击败了100多万大军,而他自己的兵力,直到靖难之役结束也不过二十万人。

朱棣之所以能以一地之兵起兵造反成功,这还要归功于建文皇帝,由于朝中的有能之士,大都被朱元璋杀个干净,建文只能派出李景隆,耿炳文之流。

本来南军在战役战术上就已经屡战屡败,建文皇帝还对将领处处掣肘,中央军战斗力无法施展,反而被燕军逐一击破。

可以说,朱元璋本来留下四张底牌,若是建文皇帝能够逐一翻开,势必能够防止朱棣造反,然而,建文皇帝自作聪明,最终,江山易主,他也成为了明朝不承认的皇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