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10月5日,也就是二战爆发的34天后,苏联向芬兰驻莫斯科大使馆发了个通告,邀请能够全权代表国事的芬兰代表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方面谈判。

当大使馆把消息送回芬兰国内的时候,芬兰政要们几乎是一脸懵圈,虽然双方存在部分领土争端,但以当时的国际形势来看,这场突如其来的谈判似乎有一点非同寻常。

尽管心里百般不愿,但芬兰还是派遣了一个代表团,前往莫斯科与苏联谈判。

10月11日,苏芬两国代表在莫斯科正式开始会谈。苏联方面提出,鉴于当时欧洲的形势,芬兰应该与苏联签订互助条约。对于苏联提出的要求,芬兰代表团依旧是一脸懵,因为两国早在1932年就已经签署过互不侵犯条约。

按照有效期十年来计算,当时条约还处于合法期内。既然已经有了互不侵犯条约,现在好像没有必要签署互助协议。毕竟芬兰与苏联的关系,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虽然算不上是世仇,但也好不到哪去。

还没等芬兰代表们缓过神来,苏联代表又提出了另一个要求,签署互助条约以后,双方可以共同保卫芬兰湾。同时为了更好地帮助芬兰保护领土安全,苏联提出了领土置换要求。芬兰沿着两国边界向北移动40公里,将卡累利阿地峡等战略要地割让给苏联管理,并且还要将芬兰湾上的几座战略位置相对比较重要的岛屿,以租借和割让的方式交给苏联管理。

作为交换条件,苏联愿意用奥涅加湖西北部地区四倍的国土面积交换。在苏联看来,他们开出的条件已经非常慷慨了,因为芬兰只是割让2700多公里的土地,而苏联交换给他们8200多公里土地。只要芬兰代表同意,等于白赚了5500多公里的领土。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表面上看起来,芬兰在这场交易中好像占了大便宜。但事实却并不是如此,芬兰割让的都是战略要地,而苏联交换的奥涅加湖地区在当时几乎是一片蛮荒之地。

尤其是苏联要求割让的汉科半岛,这里是芬兰防御苏联的天然屏障,把这里让给苏联,就等于是开放国境线任由苏联宰割。这么离谱的交换条件,芬兰代表团当然不可能答应,于是谈判破裂,接下来就是准备战争了。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以当时芬兰的军事实力百分之百打不过苏联,为什么还要表现得这么强硬呢?这一切都要从芬兰的地理位置开始说起,苏联之所以想要交换领土,主要就是因为芬兰能够威胁到列宁格勒地区的安全。

按照苏联军方的计算,只要在芬兰边界部署大炮,随时都可以炮击列宁格勒,这是苏联方面不能接受的。但看重芬兰战略位置的不仅只有苏联,英法德等国同样发现了芬兰的重要性。

自从一战结束以后,欧洲各国为了防止苏联向西扩张,一直持续不断地支援芬兰。比如卡累利阿防线就是在欧洲各国的军事援助下建成的,至于各种军事装备的援助一直都在持续,所以这让芬兰政府觉得,即便苏联真的入侵芬兰,英法等国也不会坐视不理,甚至连德国都会出兵干预。当然他们并不知道,苏德已经签署过秘密协议,芬兰已经被划给了苏联。

苏德联手瓜分波兰以后,美英法等国普遍认为苏联已经加入了德国阵营。因为作为一个缺少石油资源的国家,德国虽然有能力通过提炼煤炭获取石油,但考虑到二战时的技术,再结合德国庞大的机械部队,自产石油的数量显然无法满足军队的需求,所以苏联的石油就极为重要了。

在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在已经爆发二战的情况下,苏联还在往德国运输石油,可见两国一定存在秘密协议。所以芬兰觉得,英法等国一定不会坐视苏联入侵芬兰。

对了这里说个题外话,上一个这么想的国家是波兰,至于结果大家都知道。有了波兰的前车之鉴以后,当时芬兰政府内部大部分官员都持消极态度,但普通民众却表现得非常乐观。芬兰政府之所以放弃与苏联谈判,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当两国谈判被媒体报道出来以后,芬兰百姓爆发了强烈的民族情绪。

其实一开始,芬兰政府在与苏联谈判时表现得非常配合,芬兰代表表示,除了霍格兰以外的岛屿之外,其他地区都可以交换。但是汉科半岛却不能租借给苏联,因为这会破坏芬兰的中立立场。

苏联一看芬兰代表底线开得这么低,立马开始加注,表示愿意花钱买下汉科半岛。这样芬兰就不用担心违背中立国的立场了。对于苏联的要求,芬兰代表表示可以考虑。

然而还没等政府内部商议出结果,媒体就把相关新闻报道了出去,几乎在一瞬间就引起了民众的不满,芬兰百姓们纷纷指责政府无能,如果答应苏联割让领土的要求就等于是在叛国。

在民众的口诛笔伐之下,芬兰政府只能拒绝和苏联谈判,毕竟没几个人敢背上卖国贼的名声。拒绝苏联的结果就是,几个月后苏联45万大军入侵芬兰,经过一段艰苦的战争,苏联通过武力完成了目标,顺利占领了卡累利阿地区。

当然因为芬兰军队的拼死反抗,以及英法等国的强势干预,苏联完成目标以后,就放弃了继续扩大战争。作为交换条件,英法等国承认苏联占领的芬兰地区,从此以后都是苏联的领土,这块土地就是现在的卡累利阿共和国,俄罗斯联邦的加盟国之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