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闹市藏故事,寻常巷陌存历史。在广州,祠堂并不是离人们生活很遥远的存在。祠堂作为古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承载着启迪后人的厚重记忆,更蕴藏了许多清廉正直的感人事迹。本期“羊城清风”带领大家前往越秀区秉政街,探寻广州记载最早的“祠堂”背后的廉政故事。
南粤有父子,文武皆秉正
在熙熙攘攘的中山四路上,有一条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街,两旁商铺林立,左右树木葱茏,往来行人不断。看起来,正是广州一个寻常社区的恬静模样。
行至一转角,忽逢一雕像。雕像上刻两位古人面容,左束汉冠,右戴兜鏊,双唇紧闭,神情严肃。雕像整体坐东向西,高2.3米,重5吨,由整块花岗岩雕琢而成,正面基座刻有隶书“秉正不阿”四个金漆字。
“张戊、张买父子一个战功赫赫,一个文才横溢,相继正色立朝,秉正不阿,长期受到朝野的尊敬和家乡人民的怀念。”据大塘街文化站站长罗莉琴介绍,张戊是广东省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名将,他曾率一支强大的“越骑”大军参加秦末农民起义,跟刘邦南征北战。因作战勇敢,治兵有方,被任命为“越骑将军”。
而张买除了受父亲影响,勤奋读书、习武之外,还精于诗歌音乐,是广东有历史记载的最早的诗人和歌星。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诗语》中,把他列为“开吾粤风雅之先”的第一人。有一次,张买陪伴汉惠帝刘盈在皇苑划船游乐,唱着自己改编的广东民歌,歌词针砭时弊,唱出了老百姓的心声,使汉惠帝有所感悟。《百越先贤志》称其“侍游苑池,鼓棹为越讴,时切讽谏”。
1800多年前,即东汉灵帝年间,羊城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在现在的秉政街一带建立了“秉正祠”。建祠时百姓纷纷前来帮忙,当时的地方官刘威深受感动,亲自带着下属官员来体验百姓敬重先贤之情,官员们把身上的银两全部捐献以助建祠。《广州城坊志》称该祠为“粤人建祠之最古者”。
那“秉正祠”“秉政街”和“秉政社区”有何区别?罗莉琴解释,“原来,古时候‘政’‘正’二字相通,这一字之差背后的含义其实都是主持正义、办事公道。”
后人颂其贤,立像扬清风
物换星移,秉正祠早已废毁,秉政街至今犹存。2002年,为了将张戊父子秉正不阿、正色立朝的风范发扬传承下来,秉政社区所在的大塘街道围绕“秉正”这一主题,在秉政街打造了秉正文化广场:除在广场东侧以张氏父子原形设置了雕像外,还利用学校围墙制作了28米“秉正不阿”典故浮雕墙,以生动的画面形象讲述张氏父子的故事。
紧邻雕像旁边的大塘街小学也在那时更名为“秉正小学”。这28米长的浮雕墙正是刻在了小学大门的两边围墙上。从大门一进来,左手边一处幽雅的微建筑引人注目:假山、翠竹环绕下有一方大理石莲池,墙上“莲洁而尊,人廉而正”的字样在阳光下反射出柔和的光芒。
“学校浸润在秉政街悠长的历史文化氛围中,不仅以此为校名,也将‘秉正’作为我们的教育理念。”秉正小学校长李燕红表示,学校以“秉志立德,正善求真”为校训,以此来培育品正博雅的正雅学子,从校园景观到教学活动,将廉洁公正的种子从小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行走巷陌间,聆听先贤事。这一系列从社区到校园的文化景观,让来往的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廉洁教育。正如每天上班都会经过此处的秉政社区党员吴闰桂所说,“作为社区的一名党员,我每次经过这里的时候,他们的故事就会浮现在我的眼前,激励、提醒自己在工作生活中也要立身为正。”
【人物介绍】
张戊(西汉初),生卒年欠详,秦末汉初番禺人。旧志称戊先是率越骑反暴秦,后随高祖刘邦征战,授越骑将军,协同樊哙、灌婴、周勃、华无害诸将以平定三秦,收取关中有功,未受封,病卒。
张买,张戊子,善骑射,尤精音律。吕后执政时,丞相审食其以张戊功比华无害未及封赏进言,因追封张戊为南宫侯,张买袭爵。汉武帝建元初,张买因长期敢于直谏,被罢官回乡。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视频脚本/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徐雯雯
视频:广州市纪委监委宣传部出品,广州日报、越秀区纪委监委联合制作
图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