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漫长的历史,但是却因为技术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被留存下来的东西,只是千万星河中的零星几颗。可也正因为技术的限制,所以古人、古物、古事能够留下来,完全靠的是为数不多的文卷和一代又一代的口口相传。
因此能够流传至今的人或物,一定是经过筛选后的精华,“铁面无私包青天”便是其中一个。包拯作为宋朝的一位判官,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断案态度,以及追究到底、不畏强权的办案手段,一直被后人称颂。
可人们关注他,也只是关注他经手的案件,似乎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抽丝剥茧地判案。可他也是人,除了工作之外,他也有私人的生活。而今天要说的这个生活片段,就关于他的后代,而且还颇有几分波折。
一、夫妻恩爱晚得子
包拯能作为一个清官一直被后人传扬称颂,也是靠自己兢兢业业的工作换来的。他宵衣辘食,抽丝剥茧,力求让经手的每一起案件都能真正水落石出。他工作的初心就是让死者陈情,罪者伏诛,也正因为他在工作生涯中,一直坚守着这样的本心,才获得了“包青天”的称号。
也许是因为工作太过忙碌,所以他在家庭方面就停留得很少,他一生的也不过一妻一妾。其中还要称颂他一点的是,他的妻子和他算是少年夫妻,可妻子竟在他三十四岁那年才为他生下独子,名叫包繶,可他却没有责怪过妻子半点。
要知道在古代,女子七年无所出是要被休弃的。但是包拯显然没有这样做,他从来没给过自己的妻子一点压力,也没动过休妻的念头。不过他虽然看起来佛系,但是因为受传统思想的浸淫,所以他也会想要一个儿子。
所以在他三十四岁这年,他的妻子终于为他生下了儿子后,他也非常开心。都说“人到七十古来稀”,因为古时医疗条件限制,所以他们的寿命都不会太长,能活七十岁就已经算是长寿了。因此三十四岁在古人眼中,已经算是人到中年了,所以说他是中年得子,一点都不为过。
二、晚年丧子又失孙
中年得子的包拯自然喜悦,他用心教导着这个唯一的儿子。在儿子成年之后,他也赶忙为儿子筹备婚礼,他就和普通的封建家长一样,为后嗣的未来奔忙。有他的清官名声在前,儿子的婚事自然不愁,包繶在十九岁那年,迎娶了妻子崔氏。
儿媳崔氏敦厚节俭,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更令包家人高兴的是,崔氏进门的当年,就为包繶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包文辅。解决儿子婚事和后嗣的包拯一时间喜不自胜,可他却没有想到祸患悄然而至。
谁都没想到,正当青年的包治会在婚后第二年因病去世。都说人世间最悲哀的事情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不知包拯当时心里有多痛苦。在送走儿子之后,他将生活的重心转移到了小孙子包文辅身上。
包文辅别看人小,却极为聪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包拯的丧子之痛。可世事无常,在包文辅五岁的时候,竟也因病去世了。这样接踵而至的打击令一向干练的包拯都有些接受不了。
他在54岁那年送走儿子,又在58岁这年送走孙子,而他即将迈入六十岁的高龄,他最终还是没能留下自己的后代。所幸他不是那些普通的传统男人,在认清现实之后,他也很快地接受了,不然整天的怨声载道,那样只会给身边人带来困扰。
三、转折突至小儿现
转眼间便到了他六十大寿这一天,古人对于整十的年寿都是非常重视的,所以保证也在这一天宴请宾客。来参见宾客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很多都是带着孩子一同前来。包拯坐在中间,看着别人儿孙绕膝的和乐场面,再加上周围喜庆的气氛,心中也不免生出了几分悲凉。
包拯忍不住在心中感叹儿孙早逝,可就在包拯勉强提起嘴角的时候,他的儿媳崔氏竟然领着一个孩子跪到了他面前。在儿子离世之后,崔氏并没有选择归家,而是留在了包家照顾二老。顺便要说一句,她这样的做法与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对女子的束缚脱不开关系。
不管如何,崔氏都留在了包家,不仅将包拯夫妻照顾得很好,还将整个包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条。言归正传,崔氏这一跪,人们都将视线,转移到了她和后面那个孩子身上。
崔氏跪下之后,便称她身后的那孩子是包拯的小儿子,这时人们才注意到,那孩子长得与包拯实在是相像。可这孩子又是从哪里出来的呢?崔氏直言,这孩子是包拯和小妾的孩子。
几年前包拯无心家事,便将小妾遣散了。小妾遣散之后便发现自己怀了孩子,可是因为记恨包拯,便决定将这件事隐瞒不说。可让她没想到的是,崔氏得知她被遣散之后,竟经常过来接济她。
似是被崔氏感动,小妾也没有瞒崔氏,很快便对崔氏和盘托出了。崔氏知道之后便将孩子接了过来,可她也没立刻告诉包拯,而是将孩子隐瞒到了包拯六十大寿这一天,想要给他一个惊喜,也算是喜上加喜。
得知真相的包拯自然是百感交集,喜悦之后,便当即为孩子取名为包诞。而后包拯亲自教养了孩子几年便去世了,想必他走的时候,应该也算是没有遗憾了。
而后包诞便一直由崔氏照顾,包诞很聪明也很有能力,在成年之后,担任汝州通判。他和他的父亲一样是个有能力的清官,汝州在他的治理之下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而后更是被人评价称:“包拯之后,唯诞一人。”
四、结语
后人在解读那句“包拯之后,唯诞一人。”时总将其理解为,是感慨包拯的后人只有包诞一个。可殊不知这句话是一句双关句,既是上面的意思,也是对包诞才能的肯定,指其完全继承了包拯的才能与品格。
谁能想到事业型的包拯在后嗣这方面竟然如此波折,不过幸运的是,他所惦念的后人终究是有了着落。包拯一生为国家和人民奉献,名声震天,而他的儿子也幸不辱家门,治理清明,仕途明朗,所以即使这个过程有点波折,但是结局也算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