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 初放
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言语讷譅兮,又无强辅。浅智褊能兮,闻见又寡。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王不察其长利兮,卒见弃乎原野。伏念思过兮,无可改者。群众成朋兮,上浸以惑。巧佞在前兮,贤者灭息。尧舜圣已没兮,孰为忠直?高山崔巍兮,水流汤汤。死日将至兮,与麋鹿同坑。塊兮鞠,当道宿,举世皆然兮,余将谁告?斥逐鸿鹄兮,近习鸱枭。
斩伐橘柚兮,列树苦桃。便娟之修竹兮,寄生乎江潭。上葳蕤而防露兮,下泠泠而来风。孰知其不合兮,若竹柏之异心。
往者不可及兮,来者不可待。悠悠苍天兮,莫我振理。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後已。
鉴赏:本篇为西汉著名文学家东方朔所作。东方朔本姓张,字曼倩,是平原郡厌次县人。汉武帝即位后,征召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来,他担任过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东方朔诙谐幽默,言辞敏捷。滑稽多智,常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向武帝陈述政治得失和农战强国的计策,但武帝终究还是将他当作俳优看待,没有得到重用。
对于《七谏》题目的解读,历来就存有争议。谏有规劝的意思。王逸《楚辞章句》认为:“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相去之义,故加为七谏。”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谏,证也。”李善注认为《七谏》中的“七”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七体”。徐师曾《文章明辨序说》认为:“七者,文章之一体也。词虽八首,而问对凡七,故谓之七;则七者,问对之别名,而《楚辞·七谏》之流也。”
《七谏》是由《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谬谏》七篇短诗组成的。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模仿《九章》创作的,用代言体写成。王逸《楚辞章句》认为:“东方朔追悯屈原,故作此辞,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可以说,本篇显示了东方朔“以他人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辞人通过展示屈原对生死的态度,其实也传达出其自身对现实的态度。
《初放》为《七谏》组诗中的第一篇。“初放”指的是屈原刚刚被流放的时候。本篇从屈原初遭流放写起,反映了屈原当时的情感状态以及他所持的政治立场。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忠贞反遭遗弃,无辜惨遭流放,这使得他的内心异常痛苦。可以说,屈原的心情是悲愤的,他抨击楚国政治黑暗,指责楚王昏聩,群小结党营私,斥逐鸿鹄,近习鸱枭,这体现出辞人独立而坚定的情操,他宁可抱忠信而死,也不愿意随波逐流,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屈原的这种高洁情操和俗语所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致的。
本篇有“数言便事兮,见怨门下”的语句,这交代出屈原被流放的原因。而篇中“窃怨君之不寤兮,吾独死而后已”两句,就明显体现了屈原誓死不与污浊势力同流合污的态度。即《初放》之后的几篇,如《怨思》《自悲》《哀命》等,都极力地渲染了这种情绪。综上所述,《七谏》有着悲愤满怀,誓死抗争的感情基调,彰显着屈原的生命魅力。除上述所阐述外,我们也认识到,《七谏》语言上已然不像先秦楚辞那般古朴,但在通俗的特征之下也体现出汉代辞赋的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