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甲午战争。而鲜为人知的是,甲午海战只是中日战争的一部分。而决定甲午战争的关键因素是甲午陆战。从朝鲜半岛到辽东半岛,再到山东半岛,后人熟知的甲午海战是中日甲午大战中的一小部分。陆战的失败才是整个甲午战争的关键,这是陆战失利导致日本利用清军的炮台击沉我们的军舰,田庄台战役的惨败后日军随时可以长驱直逼北京,清政府被迫签署《马关条约》。
(资料图)
在甲午战争中,清政府并没有畏战避战,而是投入大量的兵力在陆战中数量高达六十万。从成欢之战、平壤战役,鸭绿江防守战、盖平之战,金旅之战、牛庄之战、田庄台之战。双方发生十多次大规模交战投入兵力和时间上都远远超过甲午海战。甲午海战一共只打了三次,在中日两军最高层眼中,海军只是陆军的辅助。
清朝陆军中也涌现出了许多蒋佐宝、马玉昆、聂士成等等英勇抗战的将士,有的战斗表现非常出色。安城度埋伏战,这是甲午战争中国陆军对峙第一站,在这场战斗中击毙日本高级将领第二十一联队中队长松崎直臣。马玉昆在船桥里之战中让日军胆寒溃败;聂士成摩天岭系列阻击战屡战屡胜;徐邦道土城子伏击战重创来犯之敌,然而爱国将士奋勇抗战,不惜血洒疆场,换来的仍然是大清陆军全局性的失败。崖山败退,平壤失陷,鸭绿江防线崩溃,陆军为什么会如此不堪一击一溃千里?
装备落后
虽然当时清军装备有世界闻名的英国亨利马提尼尼、德国连发毛瑟枪,甚至部分士兵配有后膛连发枪。在平壤战役中使用的七连发枪和十三点发枪都曾让日军吃尽了苦头,只是这类尖端武器数量有限。射击技术普遍较差,浪费子弹现象也极为严重。在火炮方面,清军虽然拥有英国阿姆斯特朗是德国克虏伯士等后膛钢炮达三百七十多门,却过于分散,以及部分炮弹打出去并没有爆炸。
士兵素质差
而除装备问题外,最令人大跌眼镜的是,甚至在本土作战中,清政府几乎每次战役都出现寡不敌众的情况。虽然清军有百万常规军,但由于备战不利,大部分毫无战斗力。最极端的是旅顺守军总兵力一万四千七百人,中有一万一千人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新兵。
制度落后
当时清军陆军制度也相当落后,清军将领对近代军事知识也匮乏到可悲的地步。虽然北洋水师采用了当时西方最为先进的训练和作战体系,而以地主武装为主力的陆军却还停留在用大刀长矛冷兵器作战的思维上。
统帅不战而逃
1849年九月十五号,平壤战役,最初的局势并没有不可战,然而清军统帅叶志超却弃城而逃。上演五百里大逃亡,引得日军一直追击到中国境内,此次溃退给原本弹尽粮绝的日军留下了无限遗产,大批枪弹、粮食等军需物资。清军以后每次战败后,都会大量遗弃武器物资,让日军越打越滋润。当日军侵犯号称东方第一要塞的旅顺口时,陆军守将卫汝城等将领先后潜逃导致清军群龙无首,不战而逃。旅顺口不到一天,就被日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炸裂。陆军在战场上的连续失利让日军前锋部队势如破竹,直接威逼京师,彻底动摇了清政府的作战决心签订了马关条约。
因为陆军的失利,日军可以用清军留下的许多完好无损的大炮轰沉成了北洋水师的军舰。正是中国陆军的一路溃败,导致了甲午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