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皇帝对陈天一的态度变了。
没有了以前的容忍,也没有了从前的信任。看向陈天一的眼神,满是帝王的考量与猜忌。
尤其这次朝会,在于振甲和陈天一激烈辩论的时候,皇帝冷不丁地指着于振甲骂道:
(相关资料图)
“于振甲我说的就是你,你的脾气真是越来越大!”
语气之严厉,眼神之犀利,让人看了不寒而栗。这来自帝王的可怕威慑力,顿时就让朝会噤声。
但皇帝说的真是于振甲吗?
他分明骂的是陈天一。
靳辅看出来了,所以朝会一结束,就小心翼翼地跟在皇帝后面解释。但靳辅的解释,也只换来了一句“居功自傲”。
皇帝说陈天一居功自傲。
那陈天一是居功自傲吗?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不是陈天一居功自傲,而是皇帝对陈天一的耿直,远没有从前那么纵容了。
皇帝愿意纵容陈天一时,他就是耿直。但不愿意纵容呢?他就是忤逆,是居功自傲。
皇帝的转变,很多人都以为是“黑化”。
实际不然,不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变的不是皇帝这个人,而是他的帝王心术。
01:所有的臣子,在皇帝眼里都是“棋子”
昨天更新的剧情里,出现了意味深长的一幕。在皇帝巡查黄河的时候,明珠和索额图一路拌嘴。
似乎不吵一下,都对不住俩人的身份。
一旁的高士奇看不下去就问了一句,你们不吵架,是不是夜里睡不着?
“我们不吵架,皇帝睡不着啊”。
明珠一句话,就揭开了他和索额图做老对头的秘密。
了解过清史的都知道,明珠这个人,虽然姓“纳兰”,实际却是纳兰家族的旁支。
当初皇帝会把他提出来,还一路捧到内阁,不过就是为了制衡权势冲天的索额图。
而明珠也很听话,明里暗里一直死咬着索额图。这让皇帝的朝堂,有了势均力敌的平衡感。
明珠和索额图的对立,也延续到了皇帝的两位皇子身上。
皇长子身后是明珠,母家是纳兰,生母是惠妃。
而皇太子呢?
他的身后是索额图,母家是赫舍里,生母是已故的皇后。
两个皇子,一个占长,一个占嫡,又都有雄厚的母家,有实权的外戚。
这种旗鼓相当的现实条件,让双方都不敢往前迈一步。任何的僭越,都有可能是无法挽回的代价。
所以,明珠让惠妃安分点,索额图也让皇太子有点耐心。
想法不是没有,但是谁敢?
这就是帝王的制衡之道了,只有朝臣彼此牵制,那皇权才会更集中。
为了制衡,皇帝可以烧掉账本,为了制衡,他也可以放过阿席熙这个巨贪。为了制衡,他更可以无视皇长子对太子的窥探。
在此消彼长的朝堂势力里,皇帝才是搅动这风云的棋手。
不论是索额图,还是明珠,又或者是现在的高士奇,在皇帝眼里,都不过是维护皇权的棋子。
看明白了这一层,再来看皇帝对靳辅和陈天一的重用,又何尝不是如此?
02:皇帝重用靳辅和陈天一,为民生,但更为皇权
剧里的康熙,第一次出场,虽然已经亲政,也铲除了鳌拜这个心腹大患,但他的皇权处境,仍旧岌岌可危。
满清入关不过十余年,不论是康熙这个皇帝的威信,还是大清朝廷的威信,都远远没有建立。
人心不稳,这还是其次。
更关键的还是内忧外患。
先是吴三桂造反,使朝廷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让本就不太稳固的皇权,面临风雨飘摇的境地。
然后又是黄河洪水泛滥,运河堵塞。以致民生凋敝,百姓怨声载道,也让朝廷的平三藩举措走得甚为艰难。
再加上朝臣党派林立,派系斗争激烈,臣强君弱的局面,就让羽翼未丰的皇帝,频频受制。
这时候的皇帝,无疑走在悬崖边上。
想要破局,就必须把黄河的问题解决。
为什么治理黄河如此重要?
这就是皇帝的野心。
黄河治理好了,运河才不会堵塞,运河不堵塞,水路畅通,不论是行商,还是打仗,都不会耽误。
这也是为什么,皇帝让靳辅治理黄河没多久,朝廷平三藩就迎来大捷了。这漕运,解决的是后顾之忧。
除了平三藩,另有就是收复台湾。黄河不安澜,就无法训练水师。
纵观《天下长河》这部剧,撇开朝堂的那些弯弯绕绕,从头到尾皇帝就一直致力于三件事情。
治理黄河,火炮改进,打仗。
很明显,前面两个完全是为打仗服务的。那么问题来了,皇帝为什么要打仗?
不是好大喜功,也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对刚入关不久的清朝廷来说,手腕强硬,寸土不让,才是它的立足根本。
也是树立皇权威信的重要手段。
这么看,治理黄河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而皇帝要治理黄河,就需要能吏。而靳辅和陈天一,不论是从品格,还是从才能来看,都是皇帝迫切需要的能吏。
所以,即便是顶着朝臣的压力,皇帝也要保靳辅,挺陈天一。
皇帝越是宠信他们,就越能体现自己治理黄河的决心。
从明面上看,皇帝重用靳辅和陈天一是为了民生,实际这里面更多的,是为了皇权。
就拿那次黄河决堤来说,皇帝祈祷黄河不要决堤,更多的是考虑如果决堤,对收复台湾的影响。
有民生的部分,但这部分要让步于皇权。
03:皇帝打压陈天一和靳辅,也是出于皇权
前面我们就说过,皇帝善于制衡。
索额图势力大,他就安排个明珠。明珠和索额图二分天下,他又安排个高士奇。
贪官,皇帝忌惮。
权臣,皇帝也忌惮。
而能吏,他同样避免不了忌惮。
皇帝会忌惮靳辅和陈天一这看似让人意外,实际却是必然。
靳辅和陈天一为了治理黄河呕心沥血,黄河在他们的治理下,也日渐安澜。这是好事,但却引出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不论河官,还是百姓,都认为黄河能安澜,皆归功于靳辅和陈天一,皇帝全然隐形了。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皇帝问河官能不能不挖新河,只疏通黄河,却反遭河官质疑:
“难不成皇上还能比靳总河更懂得治河?”
皇帝一听这话,脸色立马就变了,绷着脸又继续问河官靳辅的人品,如果这时候听到是一些“差评”,那皇帝的脸还能缓过来。
结果全是溢美之词,河官一边夸靳辅,一边还显露出对他的无上敬意,皇帝的脸色更难看了。
先是质疑皇帝的治河能力,然后又追捧靳辅的人品,如果这时候的皇帝,还是平三藩时候的皇帝,他会忍。
但现在的皇帝,用明珠的话来说,他想干的事都干成了,现在是神。
是神,就容不得任何人挑战他的权威。
一个小小的河官都如此崇尚靳辅,那黄河的百姓,岂不是更推崇他?
百姓心里只有靳辅,没有皇帝,这对皇权来说,无疑就是一种挑衅。
尽管靳辅没有任何的逾越之心,但功高震主的锅,还是不可避免地甩到了他的身上。
理解了这一层,再来细品索额图那句“靳辅和陈天一功劳那么大,不还是戴着枷在黄河边上干活”。
就充满了来自皇权的敲打。
皇帝就是想告诉靳辅和陈天一,也是告诉天下人,就算功劳再大,但“君要臣死,臣还是不得不死”。
皇帝,掌握了绝对的生杀予夺的大权。
施琅替靳辅求情,会让皇帝震怒,这是刚好撞到了他的枪口上。
皇帝提拔人,从来不会无缘无故。他提拔高士奇,是为了制衡明珠和索额图。
那提拔于振甲呢?
这其中的用意不言而喻。
靳辅和陈天一是个好官,是个能吏,在民间有声望。
而于振甲也不差,虽然不是个能吏,但也是百姓口中的好官。在民间的呼声,并不比靳辅他们逊色。
最重要的是,于振甲这样介于能吏和贪官之间的官,对皇帝绝对的忠诚。
这种绝对的忠诚,就让于振甲成了皇帝手里最趁手的一把刀。
皇帝撤靳辅和陈天一,还有谁比于振甲更合适顶替?
完全把河务收归皇权,这才是皇帝让于振甲接手治河的关键。
在上一篇文章我们就提过,能吏以天下为己任不假,但把天下放在皇权的前面,就意味着他们终将被弃。
皇帝执意疏通黄河,是为了省下银子打葛尔丹。打葛尔丹就是为了维护朝廷的政权,皇帝的皇权。
对于帝王而言,在政权与皇权面前,百姓的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种取舍,就完全是帝王视角了。
所有人都懂,就陈天一不接受。
他把百姓放在政权与皇权之上,就完全触及了帝王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