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阅遍人间五味,唯有豆腐仍在心头”。
豆腐作为日常最熟悉的菜品,它的各种做法早已渗透到生活之中。其中,有很多人对豆腐或豆制品情有独钟,文史君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谈及豆腐的起源,却少有人知。豆腐起源历史上有很多版本,但是大家公认的还是源于淮南王刘安。
(相关资料图)
刘安,生于淮南国寿春县,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孙子,公元前164年被封为淮南王。
当上淮南王的刘安日子过的很安逸,有一天他无所事事就问身边人,自己的大好青春如何度过呢?于是身边的随从就告诉他,人都是要死的,何不研究研究“长生不老”之术呢?
刘安一听心血来潮,开始张贴告示网络天下方士,很快他便召集了成百上千名方士,最后优选出苏飞、李尚等八位最杰出的方士,隐居八公山开始烧炉炼丹。
有一次一位方士不小心,将石膏误加入到了煮开的豆浆之中,谁知凝固之后成了酥软的豆腐。刘安找人品尝之后,滑嫩清香、味道鲜美。刘安以为是养生之物,开始广而推之。
虽然在刘安及门人编撰的《淮南子》中没有“豆腐”二字,也没有关于豆腐的制作描述。但是后世都一致认为豆腐源自于刘安。
五代时期,谢绰在《宋拾遗录》中记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明代时期,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豆腐之法,始于前汉刘安”。
由此可见,豆腐的发明源于刘安确凿无疑。这与1960年的一次考古发现不谋而合。
196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汉墓,经考证此墓为东汉晚期遗址。其中在墓葬的石壁上雕刻有制作豆腐的场景。
后经过专家实地考察和研究,排除了石刻是酿酒或作酱、醋场面, 而只能是作豆腐。因此, 豆腐起源的时间被确定为汉代, 刘安做豆腐的传说也不再是空穴来风。
另外,如今在淮南的民间还流传这样一个歇后语:“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所谓的“因错”,正是因为他不慎将石膏洒落在豆浆之中,而凝固成豆腐。
制作豆腐的原材料是大豆,大豆在我国的种植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管子·戒》中有记载“(齐桓公)北伐山戎,出冬葱与戎菽,布之天下”。
古时候大豆并不叫“大豆”,而叫作“菽”。关于菽的出处,在先秦著作《诗经》里就有广泛记载。如《诗经·豳风·七月》:“七月亨葵及菽……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关于大豆的具体起源地说法不一,当前最具说服力的有两个地方。一个是东北,一个是内蒙古赤峰。文献记载,我国自汉朝起,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在大幅提升。
那么,关于豆腐的起源地,一直以来也是众说纷纭。根据现有资料,涉及豆腐起源的地点共有三个,分别是:1、八公山,淮南寿县境内;2、河南郑州密县的打虎亭;3、安徽青阳县境内。目前来看,起源地指向八公山者居多。
但是要说到臭豆腐的起源,却又是另一回事。他的创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致和。
文献记载,王致和原本是安徽宁国府太平县的举人,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进京赶考落第,因为所带银两花光了滞留在京。
没办法为了生计,他开始在北京做起了豆腐生意。他一边做豆腐,一边刻苦攻读,还在备考下一次的科举。
盛夏的一天,他做的豆腐没有卖完,他怕豆腐因为炎热而坏了,就将豆腐切成小块,撒上盐、花椒等佐料,腌制在一个小缸中。后来他一心攻读,竟然忘记了腌豆腐的事。
等到秋后,王致和一天做豆腐偶然想起了腌在小缸里的豆腐,他连忙打开,却是臭味扑鼻。他定眼一看,原本白色的豆腐都变成了青灰色。
他本想扔到,但又觉得可惜,于是尝试着尝了一口,不料还别具风味,他遂分发给邻居品尝,结果无不称奇。从此,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