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我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我非常欣赏古代文人的气节,古代的文人才是真文人,他们有文人的铮铮风骨,不畏强权,不惧恶势,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心怀天下,忧国忧民,敢于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匡世济民,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骨气和脊梁!
他们的骨子里既有高尚与浪漫,又有气节与担当,深谙大义,明辨是非,一身傲骨,不与权贵同流合污,尊天地,敬道德,畏民心,不为金钱媚骨,不为斗米折腰,在大义面前,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才是真正的文人风骨!
写下千古绝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就是这样一位心怀天下,敢于直言进谏,清廉正直,两袖清风的真文人,他坚守“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心志,置生死和功名利禄于浮云,三次直言进谏,得罪太后,得罪皇帝,得罪宰相,三次被贬,但毫无畏惧,依然为民请命,直言进谏,朋友劝他识时务为俊杰,他却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古往今来敢于像范仲淹这样访民疾苦,为天下先的文人之志少之又少,屈指可数。其实范仲淹的一生也非常坎坷,原生家族本是书香世家,祖父是朝中的丞相,文化素养很高。但在范仲淹二岁的时候,其父不幸早逝。为了生计,范仲淹的母亲不得不带着他改嫁到山东长山一户朱姓人家,从此范仲淹改名“朱说”。朱氏的家人不待见范仲淹,好在范仲淹心胸豁达,又勤奋好学,入长白山醴泉寺读书,一待就是三年,寒窗苦读,划粥断齑,冷水浇面。
终于在26岁时以“朱说”之名进士及第。考上进士的范仲淹,励精图治,一心为民,但因耿直刚正,直言不讳而多次被贬。被贬的范仲淹写下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诗句来勉励自己,继续为民奔走。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从不谋求私利,甚至在生命弥留之际,还不忘天下苍生,带病向仁宗上《遗表》,请求仁宗“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众”。
《宋史》记载:“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历史给了范仲淹最好的评判,他虽身世坎坷,一生三起三落,但始终秉承初心,不跟权贵同流合污,全心全意效力朝廷,心忧百姓,轻财重义,窖金捐寺,重教兴学。
为官数十载的范仲淹倾尽一生访民疾苦,在生活上却十分质朴,他要求家人在衣食上不得绫罗绸缎,山珍海味,更不得铺张浪费,每顿饭,荤菜不得超过2样,为了支持重教兴学的规定,他还把自己的住宅捐出来做学堂,并时常与学生谈论国家大事,强调士大夫为国报国的己任,这让当时社会的学风焕然一新。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知行合一的高贵品质,时至今日,范仲淹勤政爱民,心系百姓的奉献精神仍然值得信赖仰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