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写成的《橘颂》


(相关资料图)

成为他一生的隐喻

忠诚祖国 始终如一

他是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屈原

(一)

公元前319年

屈原21岁,升任左徒

他分析天下大势,提出合纵之术

出使齐、魏、韩、赵、燕

促成六国合纵抗秦

他研究历史兴衰,提出变法建议

精简机构、选贤任能、严禁朋党、赏罚分明…

约束贵族权力,保护百姓利益

变法遭到旧势力的抵制

屈原熟读历史

又岂不知过去变法之人的结局?

楚国变法的吴起,遭受万箭穿心

秦国变法的商鞅,遭受车裂酷刑

但为了祖国

他义无反顾

尽管在楚怀王的支持下变法得以实施

然而种种谗言和反复诬陷

屈原渐渐被楚怀王疏远

直至贬为三闾大夫

此时屈原26岁

虽遭贬黜

但决不改变心志

屈原问自己:

我是“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

还是贪图富贵、苟且偷生?

我是“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

还是趋炎附势、谄媚阿谀?

答案不言自明!

(二)

公元前313年

屈原等人苦劝无果

楚怀王还是贪婪秦相张仪的许诺

背叛与齐国的联盟

楚国遭遇秦、韩、魏的攻击

楚怀王不得不向齐国求助

环顾四周,纵览群臣

只有被他抛弃的屈原才是最好的使臣

屈原知道

楚齐两国积怨已深

重新结盟并非易事

但在祖国命运、将士性命、百姓安危面前

他义无反顾

对这位忠贞不贰、以大局为重的楚国贤臣

齐宣王敬佩不已

哪里工作环境好,我就到哪里去工作

这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常态

卫国人商鞅入秦主持变法

洛阳人苏秦挂六国相印

问鼎秦相的张仪是魏国人

面对齐宣王的赏识和楚国同僚的排挤

屈原感动之余却并未动摇

他反倒以此为契机

促成楚齐再次结盟

解除了楚国的威胁

但屈原并未因此得到楚怀王的重用

这年,屈原27岁

(三)

时间到了公元前304年

楚怀王听信谗言

不顾屈原等人劝阻

被骗到秦国囚禁

公元前296年

楚怀王死于秦国

44岁的屈原

被继位的楚顷襄王再次流放

还被要求永远不可返回国都

天下之大

总有屈原留身之处

然而无论流浪到何处

对屈原来说

祖国,只有一个!

屈原在洞庭湖边,路遇老渔翁

老渔翁问他:

举世混浊,众人皆醉

三闾大夫你为何不也随波逐流?

屈原回答:

刚洗发的人必定不让帽子沾上一点灰尘

刚洗澡的人必定不让衣服沾上一点泥土

我宁肯葬身江鱼腹中

也不能让灵魂沾上污秽不堪的世俗

公元前278年

楚国都城被秦攻占

宗庙祠堂被秦烧毁

魂牵梦绕的地方

终究成了别人的地盘

成了一片灰烬

得知这个消息

玉笥山下,汨罗江畔 

62岁的屈原

被放逐18年的屈原

将十指深深插进故国泥土,牢牢攥紧

他选择五月初五

这个楚民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日子

纵身一跃

魂归汨罗

殉国明志

临死前

屈原写下《怀沙》一篇: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2000多年来

湖湘大地多少仁人志士传承着

屈原的爱国、清廉

从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

至今日“祭屈”成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端午节”的精神内核

屈原已经成为

一个积淀深厚的世界文化符号

少年写就的《橘颂》

成为他一生的注脚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

编辑:谷毅琳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