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655字 | 阅读需8分钟

薛福成打赢中国近代史唯一全胜海防战!

“内阁奉上谕,浙江宁绍台道员缺,著薛福成补授”。光绪十年正月初十(1884年2月6日),紫禁城里新年的爆竹声还未散去,一封加急文书便出现在了薛福成的桌上。


(相关资料图)

薛福成走到桌前,缓缓打开文书,告别将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并没有让这位“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的洋务重臣感到欣喜,反而是长叹一声:该来的终于来了。

“衅自彼开”:山雨欲来风满楼

“衅自彼开,不得已而用兵”,1884年8月26日清政府发出上谕宣布,下诏与法国开战。短短十个字的谕旨,充满了荒唐与屈辱,“不得已”三字更是凸显兵临城下被迫迎敌的无奈。

实际上法国侵略者的狼子野心“山雨欲来”,一直想以越南作为跳板威胁中国腹地。1883年8月,法国海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强迫越南签订《顺化条约》,规定越南承认并接受法国的保护权,越南曾两次遣使来华,请求清政府支援抵抗法国侵略。  

薛福成对法国侵略者的野心早就洞若观火,“法国上下之谋议,不可不审明”。两年前的冬天,他就根据当时的局势写了《与法兰西立约通商保护越南议》,一针见血地指出抗法护越“关系全局”,为“中国盛衰强弱之机括”,并提出了“和战二事虚实相济”“滇、粤各军不可骤撤”等建议,可惜清政府昏庸无能,并未加以重视。

此时的边境“风已满楼”,法国不断往中国沿海增兵,双方冲突的规模不断扩大,清政府终于开始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极端情况,从各地抽调干吏前往沿海重镇任职,巩固海防。于是,便有了我们文章最初的一幕。

可面对法国侵略者的不断挑衅,清政府依旧发出“彼若不动 我亦不发”的可笑命令,直到1884年8月23日法国远东舰队突袭福建水师,击沉中国七艘舰船,击毁马尾船厂,清政府才“不得已”向法国宣战。1885年3月,法国舰队攻击招宝山炮台,中法战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一战——镇海保卫战正式拉开序幕。

临危受命:上战伐谋助大捷

浙东地区华洋杂处,外国侨民众多,战争在即“奸细”传言四起,法国侨民如何处理?

“军亡导,或失道”,没有卫星导航的时代,向导事关战争胜败,如何杜绝唯利是图的“引水”?(引水是领港人员的称谓。鸦片战争之后,不少外国人在各通商口岸充当引水)

福建水师溃败,军事力量薄弱,定海、镇海唇亡齿寒,主力防守镇海,定海又如何守卫?

文庄公甲申浙东海防图。图片来源:中新网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薛福成上任后诘戎治兵,整顿军务的同时冷静分析敌我局势,发现面对的无一不是棘手的问题。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是晚清著名的政论家、思想家和外交家。同治四年,曾国藩剿捻北上,沿途张榜招才,薛福成洋洋洒洒数万余字《上曾侯相书》,以“慨然欲为经世实学,以备国家一日之用。”表达自己经世致用的理想,并力陈“养人才、广垦田、兴屯政、治捻寇、澄吏治、厚民生、筹海防、挽时变”八条针砭时弊的对策,曾国藩“阅毕嘉赏不已”,入曾相幕府为“门下晚学生”。曾国藩死后,赴苏州书局任职。光绪元年(1875年),新皇登基广开言路,薛福成上《应诏呈言书》,包含“治平六策”与“海防密议十条”呼吁“欲图自強,先求自治”,引起朝野重视,被李鸿章招入幕府,九年时间里提出《上李伯相论与英使议约事宜书》等许多极有见地的谋略,为李鸿章的重要幕僚。至此次下诏,薛福成已经在幕府度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光阴。

江南第一豪宅:钦使第·薛福成故居

不同于那些“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腐朽的封建社会传统官员,薛福成近二十年的幕府生涯与慨然欲为的经世实学,终于等到了国家的“一日之用”。《孙子兵法·谋攻篇》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自古文人从军,不在斗勇,而重斗智。薛福成临危受命之际充分运用“谋”与“交”,以“斗智”巧妙化解一系列难题,为镇海保卫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1

水来土掩:灵活处理保护外国侨民问题

薛福成就任后主要筹防浙东地区,外国侨民(包括传教士)众多,当时城内建有法国天主教堂七处,在马尾海战打响后人心惶惶,坊间甚至传言:法国教堂内藏有大炮,数千名教徒在教堂操枪练习以为内应。根据国际法,保护中立国的侨民是交战国的责任。但如何对待在华的法国人,是一道横亘在薛福成面前的难题。

清廷虽有下旨表示,战争期间将保护法国侨民在内的各国侨民的合法权益。但如何实施,并未详细说明。事实上,在清政府颁发谕旨的前一天,即1884年8月25日,薛福成就要求法国侨民“即将人口、家具、杂务一并移往江北岸,以便稽查保护”。可法国主教赵保禄以“人口不便迁移”为由,拒不搬迁并指责薛福成不遵旨保护教民。

对于赵保禄别有用心的刁难,薛福成予以层层驳斥,他指出:“如这些教会人士不肯迁移,官府也不会强迫,但在这两国交战之际,日后如发生损失和人员伤亡,一切后果自负。”

由于薛福成坚持原则,加上此时温州又发生了焚毁教堂的事件,僵持一个多月后,法国主教只能按薛福成的意见行事,将全部法国人迁移到指定地域,在整个镇海保卫战期间都接受中国方面的“保护”。既避免了法国侨民教众充当奸细的可能,也客观上消除了因外国侨民伤亡而引发外交争端的可能性,同时在国际上占据了道德制高点,可谓一举多得。

2

“引水”无源:运用国际法杜绝向导问题

在法国舰队即将进攻镇海前,薛福成就考虑到法国人攻击中国的港口必然需要“引水”,如何杜绝“引水”为法国军舰导航关乎战争胜败。

面对这一难题,薛福成充分运用外交手段,以国际法中的中立法概念与各国领事交涉。中立法是指一个国家在与其他国家之间发生战争时,中立国不采取支持一方反对另一方的政治态度和具体措施,不参加军事联盟,拒绝在本国领土上设置外国军事基地或驻扎外国军队,以及不偏袒任何国家等。

当得知法人欲在上海雇佣引水,以图猛攻镇海时,薛福成立即电请上海道台邵友濂,请其“设法禁阻,并叮嘱各国洋人严守局外之例”。当得知美国人根宁汗在法船受雇引水,薛福成及时照会美国驻宁波领事官司提文,要求其“设法撤回,以符公法,而敦睦谊”。同时,薛福成还照会英国领事固威林,要求其“电致驻沪之贵总领事,妥速设法撤回法船之引水,并谕饬贵国商民、水手人等,严守局外之例,以后勿再受法人引诱贻累洋商,庶符公法而昭睦谊”。外交上的努力与经济上的利诱双管齐下,有效杜绝了“引水”的问题。

整个镇海保卫战期间,法国军队“引水”无源,找不到一个人能为之导航,无奈之下派小艇偷偷深入港口测量港道,结果被清军炮火击退,最终法国军舰始终只能在港口外围炮击,而无法进入港口。

3

死水活用:利用中英旧约,阻止法国侵占定海

从地图上看,定海与镇海隔海相望,作为宁波的门户孤悬海外,一旦被法国攻下,用作驻军屯粮的前进基地,北上可进攻京畿,南下可直取沿海诸省,进而卡断漕运,威胁中国的经济中心,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此时中方兵力严重不足,福建水师已在马尾海战中被法军摧毁,如何防守定海成了关乎胜败的棘手问题。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薛福成想到了利用中英之间曾经签订的一个关于舟山的不平等条约。这本是一个损害民族利益的屈辱条约,但事急从权,薛福成将之死水活用,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棋子。他分析英国决不会将舟山白白让给法国,因为一旦法国占据舟山将大大加强其在远东地区的实力,对英国在上海和香港的利益会产生潜在的威胁,这是英国绝不希望看到的。

在《禀南北洋大臣督抚院夹单》中,薛福成提议根据中英舟山旧约及公法,请英国保护舟山。薛福成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中英之间曾订立保护舟山条约五款,其中第三款规定:中国依允英国之兵退出舟山后,亦不让与别国。第四款规定:英国依允日后有别国攻打舟山一带地方,英国必为保守,务当舟山送还中国;此事系两国交谊和好,不须中国出款等语。

为了加强舆论效果,薛福成还让幕僚作《英宜遵约保护舟山说》一文,并请当时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心腹宁波海关税务司葛显礼翻译成英文,寄往英国各大报纸,引起英国朝野上下的关注,对英国外交政策产生很大影响。英国政府一改之前偏袒法国的做法,于1884年11月26日承认中法正式交战,并禁止法国舰只在香港装煤修理。1885年2月底,英国领事再次向薛福成致电表示:英国愿意保护舟山,如果法国确实占领普陀,英国可以帮助驱逐法国军队。

法国远东舰队司令孤拔。图片来源:睽睽旧照

正因中英两国政府达成的默契,中国军队可以将主要力量用于防卫镇海而法国方面也不敢动定海分毫,失去了陆地作为依托的法国舰队,无力在中国沿海地区长久坚持,最终在总司令孤拔被击毙后悻悻离去,吞下了军事上落败的苦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