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了大秦的基业。
公元1661年,年仅六岁的康熙接过了大清的江山。
(资料图片)
单从年龄上看,似乎嬴政的起点要比康熙更好一点,但其实嬴政面临的情况一点也不比康熙强。
嬴政的爹叫嬴异人,早年被当作质子“质押”在了赵国,如果不是吕不韦看他“奇货可居”赌了一把大的,可能嬴异人做梦都想不到自己有一天能当秦王。嬴政就是他在赵国时,和吕不韦的姬妾生的孩子,也就是说嬴政上户口的地方不是秦国而是赵国。
后来吕不韦带着嬴异人回秦国后,嬴政和他母亲还留在赵国,并差点因为两国交锋而被杀,等到嬴政返回秦国见到亲爹时,他已经大约有十岁了,两年之后,嬴政的爷爷秦昭王去世,嬴异人作为继承人守孝了一年,等到嬴异人继承秦王位置以后,没几天就一命呜呼了,嬴政就是在这么仓促的情况之下继承王位的。
康熙的老爹顺治虽然也走得早,但是人家留下的江山基本算是稳固,毕竟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儒家就成了正统,再经宋、明两朝的努力,皇权已经很难被“外人”动摇,鳌拜虽然是满洲第一勇士,又大权独揽,但是康熙想办法抓住了他之后,他的势力就一点反抗的机会就没有了。
而嬴政当时又面临什么问题呢?他继位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当时的权柄要比鳌拜可强得多,后来又蹦出来一个叫嫪毐的,嫪毐不光和嬴政的亲妈生了俩儿子,甚至还想把大秦“过继”到自己家这边.....
单从这两股势力来看,嬴政当年面临的问题,就一点也不比康熙小,不过他和康熙一样,都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到,他通过隐忍和努力,先后灭了嫪毐和吕不韦,最后和康熙一样彻底掌握了自己老爹留下的国家。
康搞定鳌拜以后,在南边,他平定了不安份的三藩,收复了我国固有领土台湾,在西边,他御驾亲征了准噶尔的噶尔丹,在北边,他击溃了南侵的沙俄......有人曾说,康熙几乎把大清的他爹传给他的家业,又给武力重新打了一遍。
因此有泼天大功的康熙曾立下了一个规矩,那就是哪个后代让国土流失哪怕一寸,也不能享受进太庙的待遇。
不过虽然康熙的军功已经算是皇帝里面拔尖的,但是和秦始皇一比就差太多了。人家可是真正一统了六国,这里的一统可不是打下那块地方就算完,人家是做到了行政上的统一(郡县制),文化上的统一(都使用小篆),以及物流上的统一(车同轨)......
因为秦始皇的功劳太大了,所以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必须要称得上是皇帝才能满足自己,如果他的人生在一统六国之后很快打住,子孙后代能继续看住这份基业,那么秦始皇绝对当得起千古一帝的称号。
但是,他的后半生却成了隋炀帝。
提到隋炀帝,可能在有些人的眼里,他能配得上词,就只有荒淫暴虐和好大喜功,但是真实的隋炀帝其实并非如此。
隋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存在,他的创建者杨坚有鲜卑血统,祖上是鲜卑的贵族,杨家在西魏北周期间都有一号,因此隋朝的建立,并不算是彻底的改朝换代,它只是把国家的权柄,从一个姓氏的带头大哥手里,被抢到了另一个带头大哥手里。
而当家带头大哥,在实际上也不能说什么就是什么,他有些事还要和其它的大族代言人商量,因此西魏、北周很像草原上的部落联邦,而不像中原大一统的王朝。等到杨家当上带头大哥以后,杨坚就想改变这个状况,希望隋杨能像中原的汉朝一样永远在自家手里传承。
杨广本来不是杨坚的第一继承人,但是他通过权谋上的努力,和战场上的功勋,最终还是把这个本不属于自己的位置给折腾了过来。隋炀帝继位以后,也想继续杨坚的努力,把隋朝彻底掌握在自家的手里,把那帮参股分红的投资人给彻底赶出局。
那么怎么做呢?首先你必须有威望,对于鲜卑人来说,军功就是最大的威望,开疆扩土才是君王能力的试金石,而且军功之下,新老交替才会更好进行(这里可以参看商鞅的军功制度)
所以杨广在位期间,才会频繁发动战争。隋炀帝在位时,不光有后来让他折在里面的三征高句丽,往北他打过吐谷浑、契丹、突厥,往南他打过林邑,往东他打过琉球......众所周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打仗其实打的多是补给,打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
隋炀帝这么频繁的用兵,自然会让国内的经济出问题,历史上频繁用兵还被夸成一朵花的,估计只有汉武帝和康熙大帝,但深入了解这俩人的历史就会发现,汉武帝的军功,几乎抽干了大汉的经济,最后他不得不“献祭”了一个太子,自己又亲自下了“罪己诏”。
康熙时代似乎没有什么伤筋动骨,但是清朝的吏治是怎么出问题的,还不是因为康熙一边要马儿快快跑,一边又不给马儿吃草,那马怎么办,只能去霍霍百姓地里的庄稼,所以清朝的吏治问题,离不了康熙这个军事上厉害的皇帝在吏治上的纵容。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没有活成汉武帝和康熙呢?答案其实只有一个,就是他的步子迈得太大,也太快,国家、大臣、子民都跟不上他的脚步,结果就扯到了那啥,秦始皇也是,他做的那些事应不应该做,大部分都应该,但是不能那么着急,步子迈的一大,他就从千古一帝成了隋炀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