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清圣祖康熙老爷子8岁登基,聪敏好学,仿佛就是天生的皇帝胚子,汉昭帝用了一辈子都依然摆脱不了权臣霍光的阴影,汉宣帝一直熬到霍光去世才得以大权独揽,康熙老爷子仅用了8年时间就除掉了权臣鳌拜,16岁的年纪就实现了亲政独尊。老爷子平三藩、收台湾、征准格尔,完成疆域大一统后丝毫不见懈怠,整顿河务、与民休养,大力发展经济,清朝国力得以持续发展,待到老爷子的孙子乾隆帝继位以后,乾隆帝文治武功两手抓,成就了十全武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祖孙俩的努力下,打造出了康乾盛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巅峰。后世大多都把这耀眼的成绩归于这祖孙俩,殊不知在他们中间还有一位承上启下的皇帝同样功不可没,他就是老爷子的四子胤禛,胤禛还是皇子的时候就贵为雍亲王,登基为帝后,年号为雍正,原来的雍亲王府叫雍和宫,年号、王号和潜邸都有一个雍字,历史上绝无仅有,这难道是巧合吗?

一、雍亲王的"雍"字

封建王朝的皇子王号可以追溯到汉高祖,高祖是在秦朝灭亡的基础上建立汉朝的,在他看来,秦朝的郡县制很不利于他的家业传承,就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到各地来巩固他们老刘家的锦绣江山,用地名作为他们的封号,如齐王刘肥分管齐地、淮南王刘长分管淮南之地等,曹丕终结了汉朝以后,魏晋、隋唐、宋元到大明都延续了汉高祖这种用地名作为王号的方法,如魏陈留王曹植、明燕王朱棣等。

这里面有一个弊端,古人以一字王为尊,可是一字的地名是有限的,皇子皇孙的存活率随着社会生存环境的改善越来越高,明太祖朱元璋一共26个儿子,长成的有24个,从这24个开始到明朝灭亡之前,他们这个大家族发展到了明朝后期万历年间达到了30多万人,封王者不知凡几,想找个没有被用过的地名都难。

正是有感于此,清太宗皇太极在给亲族们封王的时候没有用地名了,而是单纯用一些有内涵的字作为王爷们的封号,如同礼亲王的礼字,睿亲王的睿字,肃亲王的肃字,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不管实封也好,虚封也罢,不用地名,王爷们也就少些想头,像秦王李世民硬是把秦字给赋实了,既然好处这么多,又是建国之初就定下的规矩,后世皇帝也就照章办事。

康熙老爷子循例给自己的儿子们也用的是一些有寓意的字作为王号,如同老大的王号用了个"直"字,老三用的"诚"字,老四胤禛给了个"雍"字。老爷子这么个有讲究的政治家的一言一行都自有深意,要知道老爷子是在康熙四十八年给老四封的王,这个时候老爷子已经被儿子们的家务事弄得焦头烂额,老大、老二、老三、老八等等。

一群儿子们各自培植势力,朝堂和地方上谁也不能动谁的奶酪,头一年把老二的太子之位给废了,本想可以消停会儿,没想到儿子们反而斗争的更加激烈,这种状态下给老四了一个有"和睦"之意的"雍"字作为王号,用意如何可想而知,无非就是希望老四能够为兄弟们做出表率,少闹家务,讲大局,家和万事兴,以此封号也能看出老爷子对老四是寄予厚望。

二、雍正的"雍"字

康熙老爷子英雄了一辈子,临到老被儿子们搞得是心交力瘁,但是再怎么闹,手心手背都是肉,作为一位父亲,真心不希望自己驾崩后,儿子们骨肉相残,好在从康熙四十八年到康熙六十一年,老四这个雍亲王当的还是很称职,为人处世对得起当初给他的这个"雍"字。

老四一心为君父解忧,老爷子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也没有怨言,虽然他对兄弟们比较严肃,但是那也是性格使然,打小就不苟言笑,倒也没有像老大、老八他们那样一搞就想着对兄弟们下死手。当初老二被废的时候,老爷子问老大的意见,老大竟然想让老爷子杀了老二,兄弟之义丝毫不见,反而是老四还时不时去探望下老二。老爷子权衡再三,最终在临终之前留下遗诏,让老四继位。

老四一直以来表现的都比较低调,没有像老八他们一样高调的结党营私,一直都是踏实的做些诸如关于河防等利国利民的辛苦事,势单力薄,他主要就是凭着老爷子的一纸遗诏当上的皇帝,他的那些个兄弟们一点都不服气,加上那些个兄弟手上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兵有兵的主,不服气该怎么办呢?

老四有皇帝的名头,这也是老四最大的依仗,有一句话叫谁掌握了舆论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老八他们就到处散播谣言,以各种传播媒介向外界传递老四是篡改遗诏继位的谣言,借此打击老四的君主权力。

老四也知道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老爷子的遗诏,断不能坐视兄弟们这样搞,想来想去也想不出个好办法,自古谣言就难以处理,堵不如疏,想了半天,老四想到了从年号上面做文章,前任皇帝去世以后,第二年就会用新皇帝的年号来纪年、铸钱,传播的速度比任何东西都快。

可是年号还不能用太多字,绝大多数皇帝都是用的两个字,字数多了会让老百姓不好记,读起来也不是很好上口,那就必须言简意赅,只能用两个字尽可能地去把关于遗诏这个事情向天下臣民解释清楚,最后就取了"雍亲王得位之正"的含义,用"雍正"二字作为年号。这个年号还有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老四向老八他们释放出自己想要"和睦"的意愿,劝告他们不要闹的太过分。

三、雍和宫的"雍"字

雍正帝能从众多兄弟之中脱颖而出,自不是庸碌之辈,他有自己的政治追求,不说像他老爷子一般功业彪炳千秋,起码也要做个让老百姓竖大拇指的皇帝。偏偏老四的那些个兄弟在他当上皇帝后依然不老实,老八在朝堂和地方上各种给老四使绊子,老十四外在统领着大军,稍不留意,老四不说实现自己的追求,就是他这个皇帝的位置都难保。老四深知温水煮青蛙的政治哲学,一边稳住众兄弟,另外一边利用自己作为皇帝的政治优势开始大量重用和栽培属于自己的人才,让自己的人逐渐取缔老八他们控制的那些个关键位置,老四经过两年的努力,总算稳住了阵脚、巩固了皇权,话语权大了起来。

老十四那边老四让自己的嫡系年羹尧逐步接手了老十四的大部分权责,地方上田文静、李卫等人也在不断地挖老八他们的根基。老四原本想着解除了兄弟们对皇权的威胁就算完事,不用闹到兄弟相残的局面,免得将来去到地下时不好给老爷子交代,可是老八他们不这样想,不到最后一刻,他们就不死心,老八他们自己往前冲已经没什么胜算可言,可是老八把目光投向了老四的儿子,古时候不是经常有叔叔取缔侄子皇位的事情发生吗?这就给老八他们了前车之鉴。

老八他们也确实算得上行动派,想到就要去做到,使劲地把老四的儿子弘时往前顶。弘时也有野心,他本来多少就有点不服气所有人都把弘历当做未来皇帝的最佳人选,要知道他也是雍正帝的儿子,这会儿有势力很大的叔叔们支持自己,正中下怀,可是老八他们和弘时都是千算万算,却没算到这是老四的底线,本来老四自己当初就经历了这一切,现在自己的儿子和一直以来都觊觎皇位的老八他们搅合在一起搞这些时期,老四无法容忍,雍正三年年初老四直下诏公布老八他们的罪行国法难容,然后宣布断绝和弘时的父子关系。

最后把老九、老十和老十四包括他们的小圈子都给处理了,执行力度相当大,这时很多人都认为雍正做法有失仁义,兄弟和儿子都不放过,哪个帝王不想有个好点的名声,雍正也不例外,一直苦于没有办法给自己正名的时候突然想起来之前礼部循惯例请他批准将原来的雍王府改为宫殿,就像唐太宗在登基之后原来住的秦王府就改为大安宫,后世都循例照办,老四就想起了前面的年号故事,效果很不错,老四就给自己的潜邸起了个雍和宫的名字,毕竟这必须上袛报的大事情,信息可以很快的传递开来,正好把“雍和”二字潜在的意思告诉大家,让大家知道其实他是一位以和为贵的皇帝,实在是被兄弟们逼的太狠了才下的狠手。

结语

佛家讲,万事皆有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古代中国还有一句话,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所有的历史事情都有其内在的因缘关系,这也是我们热衷探究历史的一部分原因。雍亲王、雍正和雍和宫都有一个共同的"雍"字并非巧合,三者都有各自的因缘关系,透过表现看本质,它们都蕴含了帝王的政治哲学,就是因为这个,才关联在一起了。

参考文献:《太祖实录》、《清史稿》、《大义觉迷录》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