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一段时间,我一直都在重新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这次读和我大概是五年前读的时候感觉又不一样了,虽然这次重读我又换了一个版本,我用另一个出版社的版本在读,但我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次读书我采用了直播的方式,我并不是为了让多少人来看我的直播,并是简单的希望能够留下记录,留下我进入不惑之年的读书记录。

当然唯一的区别是,第一次读的时候,那时候因为跟着读书会读,我记得我当时打卡做了很多笔记,然而当时的笔记全都是因为打卡,直接提交到打卡程序里了。

我记得我有导出来,不道给我扔哪去了,这次读书呢,因为选择的是直播,我没有做太多的笔记,我只是将重点的句子或者对我有触动的地方用笔做了标注,我会重新整理一下,也算是后面再补不做笔记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突然觉得读大家的书,就是,他会在每一个细节之初给你不同的灵感,或者给你一个不同的研究方向,让你突然茅塞顿开,我也真正的明白了为什么余英时先生会说钱先生在教他们的时候忙于新亚书院的经费,其实没有交他们太多东西,后来他和钱先生私交很好,钱先生给他私底下说了很多,包括钱先生给他指点他如何写论文之类的,突然觉得钱先生在《學籥》中的拿金针送人,的确,他的确是他的拿金针在送人,他不仅仅在写一部史书,他是将他自己毕生的对历史的看法,尤其是中国通史的看法,。

你可以看到他从不同的书籍中去摘录那些人的观点,虽然说是摘录,其实那中间也是他自己经过很严密的逻辑思维,特别严密的一个个甄选的一个过程,而我们在读的时候,恰好他甄选的这个过程或者某一点就能触动到我们。

尤其他写到唐宋之部的时候,他对唐朝的租佣调制度,让我又觉得我突然就想到他的学生做唐朝的交通制度。

就唐朝从安史之乱这个分水岭来,你会感觉到中国的历史,唐朝之前和唐朝之后有很大的转变,而每一个转变其实影响着我们后代的每一个人的基因,让我们从骨子里面,尤其到了满清,他说到士人已经没有了士人的那种风骨,其实更多的就是奴才了,一部分士人钻进股指堆里面去做辞章考据,而同时造成了国家各种的人才欠缺,当然这也跟清政府态度有关系。

我们也会真正的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自信,他是多么的包容和开放,当一个民族如此的不自信的时候,他是多么的拘谨,多么的需要把自己裹得很紧,有时多么的排外,就是这种民族特别不自信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懦弱无能为力。

其实,那种排外,是害怕别人知道他的不足,也害怕别人去窥探什么,这就完全没有了大唐气象了,大唐前期的时候根本就不用害怕,谁来我都能接纳。女真,回纥,靺鞨,契丹等。我都能够接受。都能包容,所以大唐的长安城才有了各种外国人开的酒馆,各种外国的歌姬在那儿展现着各种才艺。

文化自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让每一个人都要去践行,是从骨子里的自信,自信到谁来我都能坦然面对,我都如同大唐的每一个民众,谁来我都能接待,我不用去排外,我不用去媚外,我就是我,我才是华夏民族的脊梁。

但因为我们以后拥大唐那个时候的民族自信,我们今天也要依然那样自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