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嘉靖、万历,以及武宗、熹宗等皇帝,或者二三十年不上朝,或者不务正业。但明朝的统治却很稳固,基本没有权臣当道、后宫外戚专权,就是宦官专政也没有。皇帝想要抓谁、杀谁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为什么?一靠特务统治,二靠官僚机构庞大,三掌握军权。最根本的就是特务统治。
朱元璋时期主要靠自己绝对掌控军权,可以任意杀害甚至屠戮功臣、文武。朱棣之后的皇帝们则主要依靠锦衣卫和东厂来控制天下。
(资料图片)
明朝皇权之大叹为观止
锦衣卫早主要是功勋后人的皇帝近军,朱元璋时期就存在。东厂则创立于朱棣时期,主要是永乐大帝觉着锦衣卫尾大不掉,因此,建了个东厂去监督锦衣卫。后来还有西厂(明宪宗设立)、内行厂(明武宗设立),但因为西厂和内行厂存在的时间不长,特别是内行厂不到五年。所以,对于明朝的“特务统治”影响不太大。主要指的就是锦衣卫和东厂。
它们的主要作用就是制衡、监控或镇压文臣。在这一过程中,有些人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开始为所欲为终于出现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四大权宦:王振、汪直、刘锦、魏忠贤。
但皇帝对四大权宦却非常容易地就可以铲除。例如魏忠贤、刘锦说杀也就杀了。在没杀他们之前,他们的权势有多大。内阁阁臣说倒就倒、大臣说抓就抓,还没人敢于反抗。为什么?他们不怕宦官,怕的是宦官背后的皇帝。
由此就可以看出,宦官只是皇帝的工具。他们那样做是受了皇帝的指派,他们几乎都是皇帝的亲信,像四大权宦中唯一没有被打倒的王振,明英宗到死都说王振是好人、是忠臣。汪直是唯一一个落善终的人,但皇帝最终把他贬到南京去养老了。而且汪直的做法儿也受到了当时儒臣的某些支持,他主要针对的是官僚主义,只不过方式狠了些,在儒家思维统治的宪宗时代难以长久。所以,皇帝将其贬出。文臣们也就没有太多的穷追猛打。
宦官之后,还有更多大宦官想推翻宦官之首
另一方面,宦官们受皇帝信任后会不会有“控制皇帝之心”呢?当然有的。但问题是,宦官、太监、阉人这个集团太大,皇帝不可能宠信一个人,比四大宦官权力小不了多少的人大有人在。例如刘锦时期的“太子八虎”,最终刘锦败亡,也主要是“八虎”中的其他人对刘锦也下手了。
所以,盘根错节的权力布局分配、注定没有一个太监可以一言九鼎,都有制衡的力量。再加上皇宫内部各种势力错综复杂,宦官之首背后有多少人准备着拔刀子谁也说不清。由此,王振根本没有能力完全控制朝政。
再如王振时期同样有“宦官二把手”。金英。
金英和王振是两类人,一类主张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王振,他追求的是昙花的绚烂。作为明朝第一位可以掌控内阁、宦官权力的大太监,王振受到绝大部分人关注。
金英则是安安稳稳度过一生。
王振与金英的不同道路
金英生于1394年,本是安南人,也就是今天越南中北部一个政权。自古阉人无外乎战败敌人的后人、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后人、穷人三类。最悲惨的就是前者,作为青少年,他们尚不知为何成为敌人,只是因为自己的父兄打败了战争。金英就属于这种人,王振则属于穷人一类。因为家中贫穷,为了全家的生存,他作为工具一般“卖”给了朝廷。
王振选择了一条激进之路,金英则较为安稳。王振是一座喷发的火山,在自己获得发泄的时候,也让众人避让。金英的心态很稳,这可能与其经历有关。他是外国人没有根基,阉人生活中是更多的冷血斗争。王振则比较幸运,少年受到朱棣喜欢,之后又陪着太子游玩。生活得比较顺。
金英知道自己的地位和价值,显得不张扬、不让世人生气。与方方面面搞好关系,意图和和气气。他也愿做皇帝的花朵,去满足皇帝的百种意图。
金英比王振更早受到皇帝喜爱
永乐大帝末年时,金英已经升任为司礼监右监丞。王振则在朱棣命令下,以少年儿童身份跟随翰林院的高迁去学习文化知识。有人说,王振是当了儒生后自阉入宫,这种说法明朝人早就否定了,而且王振也不承认。他说自己自幼入宫。
宣德七年(1432),朱瞻基就赐金英免死诏书,将其升任为司礼监太监。而此时的王振则陪着小朱祁镇过着快乐的太子生涯。这一时期,金英是作为太监中的老大的。
王振和英宗的关系,注定使王振成为宦官之首。对于这一点,金英是没有任何办法反抗的。所以,他根本就不反抗。即使在受到欺负时,他也选择忍气吞声。但报应来得很快。
金英在“土木堡之变”后的明朝历史的功绩是很大的,他和于谦、兴安都曾经斥责过“南逃”的观点,甚至说过谁敢再说定杀不饶这样的狠话。同时,在为政中也对一些不好的现象进行过打击。当然,宦官们的普遍现象贪腐、为害乡间等问题也是有的。
总体上,金英在代宗时期再次成为宦官之首,和兴安(也是安南人)一同成为代宗倚重的大太监。虽然,金英被文臣弹劾罢职前往南京任留守太监,也算是安稳、幸福的度过了一生。又有老婆、又有嗣子金福满,也算是比较圆满了。
从知名度上讲,他不如王振;从幸福度、美誉度上,他远远高于王振;在权力掌控上,他并不见得不如王振。只是他有忍耐力,不随意与王振抗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