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二十二年,也就是1424年,明成祖朱棣病逝榆木川,殉葬的妃嫔达到30名之多,其中就包括只有10多岁还没有发育完全的陈丽妃。陈丽妃像孩子一般哭泣,但还是无济于事,最终和其他妃嫔一样被吊死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陈丽妃为宁阳侯陈懋的女儿。陈懋是靖难之役的功臣,曾三次跟随朱棣北征,屡次立下功劳。就在第三次北征还师时,陈懋由于立功,被赐龙衣玉带,女儿陈氏被选入宫中册封为丽妃。当时朱棣63岁,而陈丽妃只有10多岁。

两年后,朱棣去世,陈丽妃同大多数嫔妃一样,把生命终结在了三尺白绫之上。

令人唏嘘的是,当陈丽妃殉葬后,陈家换来了一门的无上荣耀:陈懋荣升前军都督府都督,加封太子太保,妻子严妙静封为宁阳侯夫人,长子陈昭则封为勋卫,允许子孙世袭宁阳侯爵的待遇。

这似乎是一桩心照不宣的政治交易。事实上,为了对殉葬后妃有所补偿,下一任皇帝多半会给她们及她们的亲戚一些好处。

陈丽妃的命运反映了成祖朱棣去世时,后宫极为惨烈的一面。

早在朱棣咽气之前,留下了“丧礼一如高皇帝(朱元璋)遗制”的遗诏。一切遵循祖制,这就比较意思了。

一方面,朱棣并未明确提出要嫔妃殉葬;另一方面,朱元璋并未留下关于人殉的祖制。要不要后宫妃子殉葬,这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

但是,朱元璋去世后,为其殉葬的嫔妃多达38人。尽管没有史料表明,这是朱元璋的个人意愿,但都构成了无法改变的事实。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遗制。朱棣死后,太子朱高炽即位,他就是后来的仁宗皇帝。在确保权力顺利交接后,朱高炽公开发丧,料理后事,并下了一道让后宫妃嫔殉葬的圣旨。

根据规定,凡是没有生育的妃嫔要列入殉葬行列,已经生育但没有子嗣在世的也要殉葬。圣旨下达后,大殿内哭声阵阵,一片凄然。

这哭声来自年幼的陈丽妃,来自年过五旬的吴惠妃,也来自朝鲜的韩丽妃。

韩丽妃是永乐年间由朝鲜王朝进贡的美貌女子韩氏。韩氏入宫后,即获封丽妃。后来,因为风化案吕鱼之案,韩丽妃受到牵连,被打入冷宫。

这个事还没消停,又要给朱棣殉葬。韩丽妃跪在地上苦苦哀求仁宗,回朝鲜赡养老母,但不获准,最终被吊死殉葬。

仁宗虽然拒绝了她,但答应允许她的奶妈金黑回国。金黑回国后,根据自己的回忆,将当时殉葬的一幕还原出来:

“帝崩,后宫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日,皆饷之于庭。饷撤,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大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圈于上,以头纳圈中。遂去其床,皆雉颈而死。韩氏临死,顾谓金黑曰:‘娘,吾去!娘,吾去!”语未竟,旁有宦者去床,乃与崔氏俱死。褚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决。韩氏泣,谓仁宗曰:‘吾母年老,愿归本国。’仁宗许之。”(《李朝实录》)

殉葬泯灭人性,是最为不堪的陋习,明朝虽然未将人殉写入祖训,但自朱元璋,尤其是朱棣之后,已然成为事实上的定制。即便是以亲仁爱民著称的仁宗,依然延续了这种陋习,他死后也有5位妃嫔为其殉葬。

到了明英宗朱祁镇时期,活人殉葬才真正结束。朱祁镇仁厚刚果,尤其是晚年时期,听信纳谏,仁俭爱民,最终留下了“罢后妃殉葬”的遗诏。

后宫活人殉葬,在明朝前后持续了六十年,前后五个皇帝陪进去近百嫔妃,留下无法抹去的历史污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