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南宋这个国家一直认为是疲敝不堪的这样一个小朝廷,但是在抵抗蒙古人的作战中,却表现的极为强悍。史书上的评价是“力拒蒙古45年”,这是非常惊人的一个成果。毫无疑问,在宋朝人这里,蒙古人遭遇到了整个欧亚大陆都未曾遇到的顽抗和苦战。其中,南宋的火器以及火药技术,成为支撑南宋抵抗的重要的因素。

在蒙古对南宋的战争中,有很多史籍都讲到了南宋的火器应用。虽然南宋当时的朝廷比较腐败,但是从火药科技上来讲,却是非常的先进,尤其让元军感到十分的震惊。

比如说,典型的战例发生在公元1268年。在襄阳和樊城之战中,蒙军围困的这两座临水的城市。而在解围之战中,南宋派出的船队跟蒙军的水军交战的时候,大量使用了船用的或者说舰载的火炮。


(资料图片)

蒙古一方的文献记载称,南宋的舰队在发射火炮的时候,发出巨大的声音。所以,至今有学者认为,当时的南宋舰队上使用的火炮已经不简单,是用抛石机来投射的,甚至有可能是利用火药的冲力来发射。但是这个说法虽然令人振奋,但缺乏证据。因为我们从史籍上这个描述的声音,没有办法直接给出这样的论断。但水战中,依据这种密集的火炮,以及火炮的爆炸的威力,确实元军感到非常地震惊。

但是,这样的作战并没有能够挽救襄阳。因为蒙古人在作战中,也快速地汲取南宋的火药秘密,包括火药作战的技术。同时,蒙古人还有自己的外援,就是来自穆斯林的火炮专家。据说蒙古人聘请的外援,这两个火炮专家,一个来自波斯,一个来自叙利亚,他们负责监制了援军的抛石机。

我们知道,当时在欧洲的抛石机是比较发达,而大型的抛石机可以把上百斤的弹丸,抛射出非常远的距离,可以达到1公里之外。这种巨型抛石机让机械能够抛射更大的弹丸,如果这种弹丸是火炮的炮弹的话,那么就极有威力。当年的宋朝人,把蒙古人使用的抛石机称为“穆斯林炮”或者“襄阳炮”。襄阳的鼓楼就被这样的抛石机发射的炮弹一击倒塌,可见它的威力之大。

最终,蒙古人依靠自己的作战技术,赢得了对南宋的胜利。襄阳在公元1273年宣布投降,此后元军的将领伯颜率20万大军继续南进,在“襄阳之战”中,元军还使用了从宋人那里获得的一种先进的武器技术,就是金汁炮。

我们前面也说过,金汁炮是一种能够发射熔融金属的这样的一种火炮。实际上,在火药里应该是填充了低熔点的某些金属。那么熔融态的金属,可以给敌人造成更大的杀伤,甚至是引发更大的火灾。

我们可以看出,蒙古人在作战中快速的汲取了对手的科技知识。无论是在著名的“常州之战”中,还是在“襄阳之战”中,蒙古人都是这样做的。但是这些作战中使用的火器,大部分跟此前宋金对抗时所用的火器差异不大。

那么,我们今天所说的金属的管型武器,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历史上,历史研究今天至今没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从史籍上看到,南宋在军备的史料上已经明确的说明,自己生产有一种称为“突火筒”的武器。这种突火筒应该说,比前面金人使用的飞火枪又近了一步,时间大概是在13世纪的中期。

这种突火枪是以巨竹制成筒子,内安子窠。如果点燃的话,那么子窠就会飞出,“如炮声,远闻百五十步”。有学者认为,这种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弹。虽然这种弹丸,可能并不能完全的跟这个竹筒契合,但是可能使用了弹塞,可以通过弹塞的推动,让子窠能够飞行一定的距离。

然而,如果南宋制造了这样的武器的话,那么这已经是火铳最接近我们现在能看到博物馆的金属制品的鼻祖了。但是,什么时候完成了从竹筒的突火筒,到金属的火铳的变迁呢?

历史学家们的一个统一的认识——应该是出现在元代。那时间呢,虽然说跨度仍然不能完全定论,但是应该是在13世纪的中叶前后。

今天我们出土的原始的金属管型火器,比较早的,比如说元代的“上督铳”。那么它的重量是6千克,六公斤重,长35厘米,这样的武器显然是可以发射弹丸的。虽然它的尺寸并不大,直径也不算很大。它的铭文上已经帮我们确定了它的制造年代,而这只火铳的尾部还有轴孔,说明它能够安装在托架上,以便能够改变它的射角。

这也说明,更原始的火铳应该出现在更早的时间,也就是现在学者们大部分都认为,在13世纪的中叶前后,甚至更早一些,那么金属的火铳就已经出现。那么它们是从竹制的火铳,向金属火铳迈进的一个重要时间,就应该是在13世纪的中叶之前。蒙古人建立的元代,应该说是最早开始大量制作金属火铳的一个时期。但是元代持续的时间并不长,在14世纪50年代初,崩溃的元代使得这种火铳接下来又向后代传承。

火铳在接踵而至的血战中,变得更加地重要。而在元末的战争中,最成功的火器军的统帅叫做朱元璋。他原来是个穷和尚,他率领的军队使用火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强大的朝代之一——大明王朝。

今天的科技学者把明朝称为是第一个火药帝国,元代完成的从竹制的火铳,到金属火铳的变迁。而到了明代,火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改进,支撑了这个火药帝国的存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