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统一全国,结束长期分裂动乱之后,仍把都城设在长安。但居住在已经破败不堪的长安城中使他感到狭促窘迫,因此很想修建一座新的都城来展示他的帝王气象。

同时,长安城历时既久,城中宫宇朽蠹,供水、排水严重不畅,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致生活用水多遭受污染,成为咸卤。这样一座残破的城市,修复起来并不比另建新都容易,况且龙首原北的汉长安城址附近又不够开阔,也难以进一步扩大城市规模,所以在客观上也很有必要另择新址重建皇都。


(资料图片)

这次重建新都只是由汉长安城本身的不足引起的,与它所处的整体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灞西、渭南这一区域在交通、军事、经济等方面,仍然是关中建都的最佳位置。汉长安城建在龙首原的北侧,而龙首原的南侧地形开阔高爽,从南山引水方便,足以兴建一座大的都邑,所以隋的新都就选在了这里。

建造的过程与基本布局

隋新都是文帝开皇二年(582年)六月下诏动工修建的,工程的具体设计和督造人是太子左庶子宇文恺。整个工程的进展速度很快,至当年年底,已大多基本完工。由于隋文帝在北周时曾受封为大兴郡公。所以这时他就命名新都为大兴城。同时也把宫城命名为大兴宫,宫城正殿命名为大兴殿,大兴殿外正门命名为大兴门。

新都所在的万年县改名为大兴县,新设禁苑命名为大兴苑,城中又有寺院命名为大兴善寺。这样到处都用“大兴”来命名,除了其纪念意义之外,大概隋文帝还希望藉此表征隋运永兴不衰。第二年三月,正式迁入新都大兴城。

宇文恺

大兴城的建设是宇文恺完全按照预先的总体规划设计施工的。宇文恺是一位十分杰出的建筑设计家,他把都城平面布局规划得十分规整。整个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构成。

外郭城形状近方形,东西宽度略大于南北长度,东西宽9000多米,南北长8000多米。城周长35.5公里。由于城墙过长,整个新都的修建时间又比较仓促,所以完工初期的大兴城城墙还不是很高,以后又陆续增筑过多次,见于记载的就有隋大业九年(613年)一次、大业末一次、唐高宗永徽五年(654年)两次和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一次,前后共五次。

大兴外郭城,南、东、西各开三门,至唐相承未改。北面两门,都在宫城西侧,西为光化门,东为华林门,唐避武后祖讳改为芳林门。城内靠北墙中央为宫城,其南为皇城,其余部分共有14条东西向街道,11条南北向街道,把外郭城分成了排列规整的坊市。

以全城南北中轴线朱雀大街(正对皇城正门朱雀门)为界,两侧相互对称。全城共有109坊,朱雀街西为55坊,朱雀街东因为在城东南角被曲江池占去了一坊地,所以比街西少了一坊,只有54坊。此外,在朱雀街东西两侧,还各用两坊地面积修筑了东市和西市。

坊四面有围墙,通过固定的坊门出入。实际上是一个个被圈起来的官吏和一般市民的居住区,东西两市则是市肆集中的商业区。

宫城也就是大兴宫,是皇帝寝居和处理朝政的场所。宫城内部分为三大部分。中间部分供皇帝寝居临朝,狭义的大兴宫或宫城指的就是这一部分。

东面为东宫。是皇太子的寝居之地。西面为掖庭宫,是普通宫女的住所。宫城南面有门连通皇城。北面有门出城入大兴苑。

长安城示意图

皇城在宫城的南面是朝廷各个部门的办公大院,除个别部门有特殊情况外,几乎全部政府机构都集中在这里。此外,祖庙和社稷坛也按照《考工记》“左祖右社”的说法,分别排列在皇城南垣内的东西两侧。

为了解决宫廷和城内居民的生活用水以及园林绿化用水,宇文恺在大兴城中还设计了永安渠、清明渠、龙首渠和曲江池水几条水渠,流贯外郭城、皇城、宫城和大兴苑。

曲江池本来是一处天然水泊,秦汉时即曾加以修凿,辟为游赏胜地。宇文恺进一步疏凿整治,使其占去整个城内地势最高的东南隅的一坊地,一方面作为水库,调剂城内供水,一方面也为城市开辟了一块风景区,并在这里修建了离宫别馆,以供帝王权贵们游赏。

隋文帝忌讳曲江的“曲”字,便根据曲江池多芙蓉而改名芙蓉池,同时把曲江池边的园林馆舍也命名为芙蓉园。

大兴苑在城北,西起汉长安故城(包括汉长安城在内),东止灞、浐河岸边,北至滑水,南抵大兴城下。大兴苑的设置,主要是供帝王游玩,但它对保障大兴城,特别是宫城的安全,也起到巨大作用。因为大兴城的宫城北墙,也就是外郭城的北垣,外面没有其他依托,北面的龙首原又是一个制高点,很容易对宫城构成威胁。把北面划为苑囿以后,就可以充分利用北面的渭水和东面的灞水以及四周的苑墙,来拱卫皇宫。

大兴城的总体设计思想

大兴城所选的位址虽然地形开阔,但不像汉长安城那样平坦,整个城址起伏不平,有许多冈坡。后人附会《易经》乾卦之数,归纳云朱雀门中轴线上有六条高坡,说是宇文恺特意“于九二置宫殿以当帝王之居,九三立百司以应君子之数,九五贵位,不欲常人居之”,于是便置玄都观和大兴善寺以镇之。

事实上宇文恺规划大兴城时虽一定程度上对地形起伏有所考虑,但总的设计思想是完全把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平面来考虑的,不然他就不会把大兴城建造成这样规整对称的几何形状了。而刻意追求平面布局形式之美,也就必然会妨害对于地形的合理利用。

大兴城的情况也是如此。譬如所说为“帝王之居”的大兴宫,今海拔410米等高线从东北角向西南角呈对角线通过,也就是说,宫城一半高程在410至415米之间,一半在405至410米之间,可全城109个坊中,却有80个左右的坊,高程都在410米以上,高程415米以上的坊也有40多个。

看起来这个“九二之位”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如果和城东南角的一片430米以上的高地比较起来,就更为逊色了。高宗以后,唐代皇帝大多都不常住这里,本身就说明太极宫的位置不够理想。

如果再看看百司所在的“九三之位”,情况就更为不妙了。这里正是大兴城中地势最低的区域,紧挨着皇城的兴道坊,在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年)时曾被一场大雨把全坊500余家悉数漂没,可以想见其低洼的程度。

虽然“九五贵位”上的玄都观和大兴善寺确是宇文恺着意安排,利用了这块高地,但从大兴城内寺观总的分布情况来看,却看不出高低地形区域之间有什么明显差别,宇文恺显然没有在这上面花费太多的心思。大兴城布局规划的最大特点,就是平面形式上的整齐对称。

隋末李渊在太原起兵后,首先直取都城大兴,其后即因隋人之旧,定都于此,并把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李渊攻克大兴城时很顺利,对城市没有造成太大破坏,所以唐初长安城内的建置基本上一切承用前朝旧规,没有什么改作。只是把大兴宫和大兴殿大兴门分别改成了太极宫、太极殿、太极门,大兴县又改回为万年县,大兴苑改称为禁苑。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