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太”一词来源于汉哀帝时期,原为尊称老一辈的王室夫人。

当时汉室幼帝增多,便称先皇时期的太后或幼帝的祖母为皇太太后,“太太”的称谓,逐渐在汉代的王族中推广起来,“王太太后”也层出不穷,但这时候的“太太”含义依旧不是后世女主人的意思,而是对所居高位女性的尊称。

皇太太后后来逐渐演变成太皇太后


(资料图)

一直到了唐朝末年,太太逐渐演化成了对于女性长辈的称呼,民间称呼爷爷的母亲为“太太”。这一称呼目前依旧在陕甘宁等地有延续,相对应的是称呼爷爷的父亲为“太爷”。

中国古代的蓄奴制度在元朝的时候达到了巅峰,当时元朝对于奴隶有不同的等级划分,因为民族成分的关系,南人奴仆位于奴婢制度的最底层。

当时元代的奴隶制度对于奴隶的来源和人数都没有限制,导致出现“大家僮仆,多至万指”,这一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元朝四等人制度

所以到了明朝,当权者很快意识到了这种蓄奴制度的弊端,开始有意识地设立法令阻止王孙贵族蓄奴。

明初,明政府严令只准官宦之家役使奴脾,而“庶民之家,存养奴脾者,杖一百,即放从良”。

同时对官宦之家役使的奴脾数量也予以明文限制:“公侯不过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二品不过十人,三品不过八人”。

那种从唐以来豪门望族动辄千百奴仆的情形开始有所收敛。

唐朝大户人家,以攀比奴仆人数为豪奢

但是自宣德年间以后,由于土地兼并的激烈,赋役与田租的繁重和官府的勒素,农民纷纷破产,无地流民增多,他们之中的许多人被迫沦为奴脾。

但是农民被迫沦为奴隶,而明政府又禁止平民蓄奴,这可如何是好?

自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官府只是禁止蓄奴,但是又没有禁止收养义子义女的数量。

于是很多大地主们便以收养义子义女的文书来买断这些农民的自由,使其成为自己府内的固定劳动资源。

古代卖身契

而这些以特殊身份的奴仆便称呼主人为“爹”、“娘”。称呼主人的子女便是“哥”、“姐”。

比如《金瓶梅》中仆人来旺儿和惠莲对西门庆和吴月娘的称呼便是爹、娘。

这种另类的蓄奴方式很好用,好用的东西自然传播得快,很快由下及上传播到了贵族阶层。

到了明中后期,朝中奢靡之风盛行,正如文献所载:弘治年间“王府并王亲仪宾之家,畜养奴脾家人之类,比之旧制,或多逾十倍。”

王孙贵族之家依旧按照买断终身自由为卖身文书的主要内容来蓄奴,但是奴仆对于主人的称呼相应地也有了变化。

因为这些奴仆按照地位是比主人低,自然便在辈分上低了一辈,便是称呼延续了长辈的称呼,从太太、太爷、奶奶、老爷来开始称呼。这同时也是跟奴仆称呼自己的父母为爹娘进行区分。

《红楼梦》中仆人对王熙凤的称呼是奶奶

当然,“太太”、“奶奶”等这只是家中奴仆对于主人的称呼,而在官面上则还是按照其身份进行称呼。

比如某一品大员的妻子姓王,按照从夫的原则被封为一品诰命夫人,在社交场合便称呼其为王夫人,意思是姓王的夫人。

到了清朝末年,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太太逐渐成为了女性的正式社交称呼,女性的社交姓氏也从自己的父姓转到了夫姓,称呼为*太太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