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一生的偶像是曹操,但就是一直学不像。

曹操先被封为“魏公”而后三辞三让爵“魏王”,加九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于是司马昭看样学样,让曹奂来个有样学样,把自己从“晋公”晋为“晋王”,也一定要来个三辞三让,再加个九锡。

总结一下,一共三点原因:

政治、经济、军事!

政治:指的是世道、人心。

曹操所处的世道是由合向分,而他做的事情是让这世道由乱向治转变。

而司马昭所做的正相反,他要将安定带向未知的混乱。

汉朝从桓灵二帝起,就开始乱了。朝中的党争我们不去说他,就说民间,远的有黄巾军起义,近的有董卓之乱。

百姓民不聊生,所以人心思变。

直到曹操的出现,虽然战火依然连绵,但是随着统一战争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土地和人民得到了安定。越来越多的割据军阀被打倒,朝廷的控制力在加强。而且曹操重视才能,只要有一技之长,哪怕戏志才、郭嘉、许攸这样的人都能得到重用。

从汉献帝中晚期开始,天下开始洋溢起一种朝气蓬勃的气息。

所以人心一直都在曹魏这边。

当曹丕在北方代汉的时候,老百姓并不觉得奇怪,除了个别大臣的个人行动外,并没有太多反对的声音。

当然,孙刘两家的联合是另一个争夺天下话语权的问题。这里暂且不谈。

而司马家族,则是以一个未知的将来去置换一个已知的幸福,自然不得人心,所以发生了以淮南三叛为代表的抗争。

所以说,司马昭想学曹操,但是曹操曾经在汉王室岌岌可危的落魄中,积极奉迎献帝,堪称义举忠行。

而司马昭则纵容部下弑杀曹魏十八岁的皇帝——曹髦,而他的父亲也曾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氏宗族来了个大清洗。

一个奉天,一个沾血,孰是孰非,人所共知。

所以说司马昭学不来。

再来看第二个——“经济”。

曹操打袁绍的时候,许攸从河北投过来,说出了曹操的底牌——粮已尽!

一个政权真的已经穷到连明天的口粮都没有的地步!

而正是在这个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并且建立起了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在以一敌二的不利环境中一天天强大起来。

随着曹魏的一天天强大,此消彼长,吴蜀两国的国势日渐衰弱。

明眼人其实都看得出来北方政权统一南方东西两割据只是先后早晚的问题。

而司马氏就是摘了最后胜利果实的那一个而已。

司马氏上台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不惜拿经济成果与豪门的支持做交换,毁坏了以军屯、民屯为核心的自由经济,允许豪门经济做大做强。致使在西晋初年就发生了土地兼并、经济停滞的情况。如果不是八王混战、外族入侵,打得山河破碎,土地荒芜,西晋也许早就爆发大规模民变了。

财富的集中和经济的衰退同时发生,导致社会风气奢华糜烂,上层斗富比阔,下层吃糠咽菜。

原本为了举荐人才而施行的九品中正制度也被世家豪门所把持,阻断了寒门的上升通道,也造成了统治圈层的固化,造成了西晋皇族内讧、文化颓废的现象,导致了边防松弛、异族入侵、中原陆沉的结果。

最后再看看军事成就。

这是司马昭唯一可以露脸的地方,但是,也有运气成分。

如果不是邓艾临险境出奇兵,也不可能神兵天降,曹魏大军还不是被姜维堵在剑阁?

如果不是刘阿斗临阵退缩、听信投降派的谗言,举城投降,而是困兽犹斗,邓艾的先遣部队很有可能就被打个团灭。

如果不是姜维最后功败垂成,说不定钟会占了成都,再维持个十多年的蜀地政权也很难说。

当然,曹操胜袁绍也有运气的成分,但是输赤壁又怎么说呢?

毕竟一个逆流而上,以四战之地横扫天下,一个顺坡下驴,以强大后盾灭疲敝益州,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司马昭的优势在于是个官二代,父亲熬死了曹魏几乎所有的股肱,大哥司马师也横死了一干曹魏的二流忠臣,轮到他的时候,已经形势一片大好。

连杀了小皇帝曹髦这样的惊天反逆之事都可以通过推卸给一个临时工——太子舍人成济来蒙混过关,这已经说明这个朝廷已经烂到根了,这个天下已经无可救药了。

所以说:

司马昭刻意学阿瞒,不敢当帝王。

其实他想当就当喽,开心就好,哪管死后洪水滔天。

果然,没几年,王室内乱,异族外侵。

公元319年正月,史载匈奴刘曜盗掘司马昭的崇阳陵墓。

而曹操的疑冢至今仍然未完全确定。

司马昭连死都没比过曹操!

司马昭学曹操,学了个寂寞!

文 | 云间大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