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史记》,司马迁何止对霍去病评价不高,对卫青、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甚至对秦始皇、刘邦这样帝王级的人物评价也不高,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与司马迁的身份有着很重要关系。
无法改变的门第偏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说到司马迁,他在自序中这样介绍自己,说司马家族世代担任着太史令一职,也就是世袭史官。究竟是不是这么一回事儿?他又详述了家族历史。
司马迁出生于陕西韩城南、龙门山麓的芝川镇,西汉时属于左冯翊夏阳。据司马迁追述,其远祖是颛顼时代主掌天文地理的重、黎之后,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传说,可信度不高。
至周朝时,一位叫程伯休甫的人任司马一职,因功赐姓为司马,自此司马氏诞生。至东周崩盘时,司马氏后裔分散于各诸侯国,司马迁的先祖投奔了晋国,此后又入了秦国。
在秦的一支成为将军世家,秦国大将司马错的后代就是夏阳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家族。还有在赵的一支则成为剑客世家,其后代为河内司马氏,篡魏的西晋司马家族就属于这一支。
从上述图中可见,司马迁说其家族世代为史官,其实并不符合事实,也就他的父亲是史官,他在自序中的说法乃自谦之说。但不可否认,从司马氏家族的发展来看,却是十足世家大族,从而也就决定了门第观念极为深重。
反观霍去病,他是依靠外戚势力抬高身价的,但即便是外戚,姨妈卫子夫就算贵为皇后,其出身背景也不过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妓。而卫青、霍去病的出身就更为卑微了,说起来都是属于私生子一类的。
但有意思的是,回看汉武帝的后宫,三位皇后中只有陈阿娇是贵族背景,卫子夫、李夫人,甚至后来的钩弋夫人,其出身背景都不是贵族。
那么汉武帝为什么不从世家贵族中选妃,难道是他钟爱平民之女吗?当然不是,他这么做是有目的的。汉武帝继位之初并不自由,没有话语权更没有兵权,权力大都集中在外戚集团窦太后手中。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汉武帝要扶植自己的势力,必定不会再捧陈阿娇,陈皇后是其姑姑馆陶公主之女,都是窦太后一派的,属于豪门贵胄。在这种背景下,汉武帝要想建立自己的势力就只能从底层人士中选拔,所以,不论卫子夫还是李夫人,她们入宫后,其家族成员都是受益者,如卫青、霍去病、李广利,甚至与卫青关系好的公孙敖等人。
所以,卫青、霍去病能够进入上层集团,首先是靠裙带关系,其次才是其个人能力。对于这一点,司马迁虽然承认其个人才华,但对其身份在言语中颇有微词。
在《佞臣列传》里,他将讨好汉武帝的人归为佞臣,比如韩嫣因为武帝想要攻打匈奴,为此先练习攻打匈奴的兵器,因此而博得武帝的欢心。再如李延年善于迎合武帝的心意而创作歌词,从而得到武帝的宠幸,也是佞臣。而且他还说,佞臣大多出自外戚之家。
并且将李延年与卫青、霍去病作了对比,说他们二人“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其意也将卫霍二人列入了佞臣之列,只不过他们凭借自己的才干为国家作出了贡献而已。
因此,在司马迁的眼中,他根本看不上以裙带关系上位的外戚,除非他们真的有才干有所作为,否则与佞臣没有什么区别。纵然他们有才华,但才华也压不住司马迁对他们的贬损之意,如他说卫青“和柔媚上”,说霍去病的名言“ 匈奴未灭, 无以家为”,同样也是媚上。
那么司马迁欣赏什么样的人呢?其一,通过察举制选拔出来的人才,这是汉代正规的选官制度;比如董仲舒、司马相如等人;其二,便是像他这样的世袭家族子弟,比如项羽、李广、李陵都是世家子弟,他为项羽写了帝王传记,为李广鸣不平,为李陵受了宫刑。
从他对李广、李陵的态度,可以看出,同为世家子弟,他们在朝中的地位堪忧,完全不能与外戚卫青、霍去病相比,反而还是一生坎坷。他认为这种结局对于他们是很不公平的。所以,在记述李广时,他用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评价,对李陵的叛逃更是亲自为其辩护,因而激怒了汉武帝,导致受了宫刑。
所以,从出身背景上来看,卫霍家族根本无法与司马氏家族相比。尽管不可否认,《史记》的记述相对客观,但出于他的门第背景,记述中不乏个人情感上的偏见,卫青、霍去病就是这样的例子,即使他们功高盖世,也不能完全赢得司马迁的青睐。
功臣集团与外戚专政的博弈
刘邦是布衣平民出身,一介武夫能在秦末农民起义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楚汉争霸赛中胜出,一举登上帝王之位并非偶然。刘邦固然第一个杀入咸阳,但如果没有项羽主导的巨鹿之战瓦解秦军主力,刘邦的进程也不会那么顺利;如果没有韩信在军事上的支持,他也不可能击败项羽。
更为重要的是,他的成功离不开秦末各路诸侯的鼎力支持。所以,刘邦在建国后虽然做了皇帝,但他这个帝王与秦始皇还是有所不同的。秦始皇将六国故地都控制在手中,而被各路诸侯推举为皇帝的刘邦,只能控制自己的领地。因此,当初的刘邦顶多算个盟主。
作为盟主,为了回馈诸侯们的支持,他搞了一次异姓分封大会,再次确认了诸侯们的地位,比如封彭越为梁王,韩信为楚王,英布为淮南王等。此后为了维持刘氏的统治,与各路异姓诸侯相抗衡,他又分封了一批同姓诸侯。
随后开启了铲除异姓诸侯的征讨,异姓诸侯被铲除后,权力基本分封到了同姓诸侯手中,他们拥有调兵权、使节权、官员任免权。刘邦分封同姓诸侯,其意在加强刘氏的中央集权统治。
但是对于同姓诸侯,刘邦也有考虑到他们造反,所以,在政治上,他并不介意外戚干政,比如韩信被吕后所杀,刘邦死后,吕后执掌政权。除了宗亲、外戚之外,还有追随刘邦的功臣集团,这部分人的利益与皇帝是息息相关的,比如像萧何、张良、夏侯婴、周勃、樊哙等开国功臣。
这样一来,西汉初年的政坛就有三股政治势力相互博弈,比如在吕后死后,吕氏家族很快被周勃、陈平等功臣集团清算,并拥立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经历七国之乱后,宗亲势力也被铲除了,之后成了外戚与功臣集团的较量。汉武帝登基后,以窦太后为中心的外戚势力占据上风,直到窦太后死后,汉武帝才开始正式筹建自己的集团,但同样也是外戚势力占上风,作为与其对立的功臣世家子弟当然是不满意的。
所以,鉴于西汉的政坛结构,司马迁也不可能认同外戚,他始终是站在功臣集团的利益之上,与李广、李陵等这些世家子弟站在一起的。
但是对于司马迁而言,尽管他与卫青、霍去病属于不同阵营,但他依然相对客观地对二人作了记述,这一点也是难能可贵的。正因如此,后人对《史记》的评价很高,并且不少记述被后世所采用。
事实上,司马迁将外戚视为佞臣小人,也不是没有道理,之后专政的霍光,篡汉的王莽也都是外戚集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