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灭亡,南宋建立之际,我国北方陷入了金王朝主导的战乱之中。为了躲避战火,人们纷纷南迁。其中,有普通民众、农民起义军,也有舍弃金人扶立的伪齐政权的官军。
据史料统计,十二世纪三、四十年代,约有百万人被迫离开故土南下,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规模浩大的移民运动。
被迫南迁的民众(剧照)
【资料图】
他们来到江南后,南宋朝廷尽量予以安置,并从中选择了部分青壮男丁,充实到抗金队伍中。或者根据相应情况,组建了单独的武装,称之为“北军”。这样,南宋的抗金力量得到了加强。
为了将这些来自北方“沦陷区”的人丁,与一直居住在南方的本地人区分开来,南宋朝廷称他们为“归正人”。
这一称谓,最早是由宋孝宗的右丞相、浙江宁波人史浩提出来的。其内涵是,这些移民,都曾经受到“外来势力”的统治,后来存身江南,又成了正统的南宋政权的子民。言辞之中,含有一定的轻蔑之意。
史浩(画像)
南宋建立初期,由于朝廷缺兵少将,归正人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并在抗金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
南宋军队在大批归正人的帮助下,于西自川陕,东到两淮的广大地区,多次向金军发起战果颇丰的战役,曾一度重新掌控了部分战略要地。
众多的、陆续南下的归正人之中,有些原本就是统军将领。他们报效南宋朝廷后,继续率领所部作战,如叛金降宋的萧琦等。
我们熟知的抗金英雄岳飞领导的、英勇无敌的“岳家军”,也得益于归正人的不断加入。其中的牛皋、董先等猛将,都是归正人。
牛皋(塑像)
还有,一直高举抗金大旗的、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是归正人。
由此可见,归正人是南宋国防军事力量的重要成部分。
日夜心系北方家园的归正人,之所以奋力作战,是期盼着朝廷早日打败金人收复失地,回归故土。此乃人之常情,也应该是南宋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
但是,没有遭逢战火的南方人的想法与归正人不同。他们希望保持现状,不赞成北伐金王朝,不愿意因战争而消耗财力、物力,倾向于和谈。
随着南宋政权的稳固,宋、金双边和谈活动的开始,软弱的宋高宗赵构为了不给金王朝留下南侵的口实,开始遣返归正人,并严禁地方政府、各地驻军继续收佣归正人。
但是,南宋与金的和谈活动并不顺利。每当金人制造事端,肆意发起战争时,宋高宗就又诏令各作战部队,不惜金钱,尽力招募、吸纳归正人参战。
宋高宗赵构(画像)
如此一来,归正人常常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引发了他们对南宋政府的不满。随着这种不满情绪的不断发酵,南宋逐渐失去了“沦陷区”之民心。
同时,本就对归正人有看法的南方人,还将他们看成“祸乱”之源。南宋大儒江西人朱熹说:“古今祸乱,必有病根。……。今之病在归正人,……。”
基于这种认识,在对外关系相对稳定时,主要由南方人操控的南宋朝廷,打散由归正人组建的“北军”,将其分散到南军之中,以便控制、约束他们。
南宋朝廷还规定,对于“归正官员”的任用,原则上,只能添加、附属于南方人掌握实权的某个职位,当一个闲散的官。
这样,归正人与南方人的矛盾不断加剧,部队的战斗力受到了严重影响,逐步下降。
1234年,蒙古政权击败金王朝后,与南宋形成直接对峙。不久,蒙古大军灭掉了西南地区的吐蕃和大理两个小政权,对南宋形成了三面包围之势。
蒙古与南宋态势图
1268年,执掌蒙古政权的忽必烈揭开了灭亡南宋战争的序幕。
这一时期,不断有新的归正人来到南宋,包括原来供职于金朝的刘整、姜才、张世杰等将领。
起初,他们全力以赴地协助南宋军队,抗击蒙古大军。如,姜才率部,在淮西地区配合南宋军队抗击蒙元大军,宁死不降。
再如,河南邓县人刘整,英勇善战,被称之为“赛存孝”(即李存孝,唐末名将)。“归正”南宋后,屡立战功。信阳战役中,曾“渡堑登城,袭擒其守”。
可惜的是,刘整等屡立战功的归正将领,后来遭到了南宋朝廷的当权者、浙江人贾似道“唯我独尊”地清洗。
于是,“惧祸及己”,不愿意成为“鱼肉”的刘整,叛离南宋,投靠了蒙元。并迅速成为了蒙元灭宋的急先锋,积极“献策南伐”。
刘整(剧照)
当时的刘整,不仅驻守着南宋长江上游的防御重镇泸州,还对南宋的整个江防部署了如指掌。
蒙元大军借助刘整的出谋划策,首先攻取襄阳,进而组建水军,横扫南宋。随之,南宋国门洞开,江南陷入了万劫不复之中!
综上所述可知,南宋朝廷只是利用而非真正重用归正人,以及南方人轻视、排挤归正人等因素,导致了归正人与南方人的矛盾,削弱了南宋的防御力量,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主要参考文献:《宋史》、《朱子语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