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之獬,万历十九年出生于山东省淄川县(今淄博市博山区)。“獬”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分辨是非、判人品行的神兽。从名字不难看出,孙之獬的父亲对他的期盼,但孙之獬的一生却与之相去甚远。
孙之獬自小就聪慧好学,天启二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后又入翰林院任检讨一职。只是刚步入高光的孙之獬很快就做出了人生的第一个错误选择 –加入阉党。
【资料图】
这也不能全怪孙之獬,毕竟那时党争已经激烈到了“非友即敌”的程度。就算是不选边站队,也难以置身事外,因为其他人会根据需要给你强扣一个派系的帽子。所以朝堂不少人入阉党其实只是为了自保而已。
孙之獬的问题是他入阉党后竟然成为了“阉党”的死忠。崇祯元年魏忠贤和阉党覆灭后,朝廷廷议毁禁阉党编撰的《三朝要典》,孙之獬不但强烈反对,还抱着《三朝要典》去太庙哭庙。
注:《三朝要典》由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有关梃击、红丸、移宫三大案的示谕奏疏档册,加上案语而成。阉党编撰《三朝要典》的目的之一是固化东林党的罪行。
此举不但激怒了重返朝堂的东林党人,也激怒了崇祯。当年八月朝廷削去孙之獬所有职务并勒令其回乡居住,孙之獬这一闲就是十七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入京、思宗殉国,天下巨变,孙之獬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这一年入关的满清,为了争取中原士绅的支持以夺取天下,不但打出了为思宗报仇的旗号,也广招明朝官员重返朝堂为官。孙之獬也借这个机会重返朝堂,并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
为了向新朝表忠心,孙之獬不但换了满人服饰,还主动剃了发。孙之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满清之前已经推行了一轮“剃发令”,但是效果很差,甚至可以说失败了。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孝经·开宗明义》
中华数千年来一直将蓄发视为自己的传统,头发对于汉人不仅仅是头发还代表着自身的坚持和尊严。满清在还未入关时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也利用这一点来削弱汉民的抵抗意志。
萨尔浒之战后,满清在辽东急剧膨胀的同时也面临一个尴尬问题 – 极少的部族人口不足以统御庞大的地盘和众多的汉民。为此满清开始推行“剃发归降”的政策,试图通过剃发增强汉民对满族的认同以及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
若有效他国衣帽及令妇人束发裹足者,是身在本朝,而心在他国也。自今以后,犯者俱加重罪。
《清太祖实录》
皇太极上台后这一政策更是成为了满清的“国策” --所获汉人,俱令剃发,不剃发就不认可其投降。大凌河之战中被俘的监军兵备道张春的经历就是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张春被俘之初一心求死,不愿意投降。后经祖大寿等降将以皇太极本人的轮番游说,张春开始动摇了(原本绝食求死,后又开始吃饭了)。但是张春死活不同意剃发,皇太极就不认同他的归降,将他圈禁在三官庙至死。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时也将这项“国策”带入了关内。崇祯十七年五月初一,多尔衮率军过通州,知州迎降,多尔衮“谕令剃发”。初二进入北京后,多尔衮命兵部派人到各地招抚,要求“投诚官吏军民皆着剃发,衣冠悉遵本朝制度”。
这道命令一发出就在北京周边激起了汉民的激烈反抗,引发了大量起义。此时满清刚刚入关,毫无根基(清军的粮草供应都不稳定)。多尔衮担心民怨太大会让满清无法在关内立足,很快就停止了剃发令的执行。
所以在京的明朝官员、民众基本也都是保持原来的衣冠发饰。但是孙之獬的投机,却让他自己尴尬不已。
上朝时,满族的官员们认为他是汉人不让他站在满族一班。汉族的官员,又以他变换了衣冠发饰为由不让他站入汉族一班。孙之獬就这么自己把自己折腾成了一个笑话,同时也让孙之獬异常地愤怒。
孙之獬怒的是朝堂上和自己同族的官员们有什么资格“五十步笑百步”。
某种程度上孙之獬的愤怒是有道理的。不论各自的原因是什么,事实是他们都不愿意为行将就木的明朝卖命,对于明朝而言他们都是“叛臣”,从大义上来说他们都是“不忠”。既然都是出卖廉耻为自己谋利,难道还要依据出卖多寡形成“歧视链”么?
只是孙之獬选择的报复方式不对,他引爆一个巨雷,将无数无辜的同胞拖入了火海。
为了剃掉看不起他剃发的汉族官员们的头发,孙之獬上疏朝廷请求重新执行之前颁布的“剃发令”。他还说出了一个满清无法拒绝的理由: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原本就是因为时局不利而暂停的剃发令,加上此时满清在北方已击溃李自成,南方也覆灭了南京小朝廷,局势已经变得非常有利于满清。信心大增,认为天下已定的多尔衮,遂决定继续推行剃发令以实现“中国从陛下”。
原本随着李自成和南京小朝廷的败亡,各地方民众已经基本放弃了抵抗并抛弃了朱明皇朝。因为他们认为明朝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新的皇朝即将诞生。两千多年来皇朝的循环,让大多数民众并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更在乎的是安宁的生活。
但是剃发令却触及了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尊严,多尔衮完全没意识到对于汉民而言头发远比“明朝”重要。
这次推行剃发令由于满清控制区域的大增,也激起了更为强烈的抵抗。满清一统天下的大好局势也化为了泡影,如果不是南明小朝廷和各路义军的内斗、分裂,满清重新退回关外都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情。
剃发令以及因此而延续的战争给中华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难,仅人口就损失了四千万以上(也有学者估算达到一亿之巨)。孙之獬虽然不是罪魁祸首,但是作为剃发令的始作俑者,他的罪责也是无法被忽视的,而且他本人也倒在剃发令之下。
孙之獬上疏后不久,就自请前往江西招抚。因剃发令的影响孙之獬在江西没有取得任何成绩,不久后就被朝廷以“久任无功,市恩沽誉”为由革职为民。
顺治三年,因剃发令而激起的抗清武装攻破了孙之獬的老家淄川,孙之獬全家七十多口全部被处死。起义军为了惩罚孙之獬“献媚清廷,剃发残害同胞的罪行”,在他身上遍刺针孔并插满猪毛,一番虐待后处死暴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