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人认为诸葛亮打仗总是谨小慎微,但他在第一次对决司马懿时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围点打援,不惜露出一切破绽,诱使敌军出战,最终克敌制胜。那么,在第四次北伐中,诸葛亮采取了哪些险招呢?又是如何击杀张郃的?

从公元331年6月开始,三国时期曹魏陇右的天水郡等地,遭遇了长期的旱灾,谷物颗粒无收。而且当时曹魏西北方面主帅刚从九镇边疆的曹真换成司马懿不久,人心浮动,形势也变得动荡不安。


【资料图】

诸葛亮抓住这个机会,在第三次北伐结束两年后,仍以陇右为战略目标,在公元331年二月初五,率领大军北上,首当其冲便是曹魏天水郡。

要进攻天水郡,就必须突破曹魏在祁山部署的防线。诸葛亮的策略是率军围攻祁山曹魏将领贾嗣、魏平所部,以此吸引曹魏关中主力军队,一方面拉长曹魏军队的后勤线,另一方面寻机在陇右以野战将之彻底歼灭,从而席卷陇右,进取关中。

曹魏统治下的关中到陇右后勤线长达1000多里,完全依靠关中运送粮草支援前线不现实,而且十分危险。因此取粮于陇右当地是必要之举。而陇右的天水郡由于旱灾,大部分地区都赤地千里,仅上邽还有残留的小麦尚未收割,这里也随之成为蜀汉和曹魏最先争夺的焦点地带。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当时名将,他们对决便从上邽开始。司马懿都督雍凉时,长期活跃在曹魏西北的张郃、费曜、戴陵、郭淮等宿将都归他节制,他很清楚上邽的重要性,在战争之初就派遣郭淮带领4000人驻防上邽。

诸葛亮攻打祁山声势浩大,司马懿后续还觉得不放心,旋即在三月到四月间兵分两路,一路由费曜带领4000人沿着渭水而行,增援郭淮,另一路则由自己率主力大军沿着曹魏运粮主干道陇山道,提前赶往陇右,稳定局面,布置阵地。

行军途中,曹魏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建议司马懿主力军队再分兵一路,布防雍、郿二城。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除了出兵陇右之外,还分出一部分偏师。由赵云,邓芝等将领率领,走褒斜道,穿越秦岭,直接进攻关中,意图策应陇右主战场,并且伺机骚扰曹魏军队的后勤。最后虽然被当时的曹魏主帅曹真亲自带兵击退,但从战略意义上来说,已经达到了策应陇右的目的,对关中的威胁不可小觑。

张郃久在边陲,军事经验丰富,以前车之鉴特别提醒初来乍到的司马懿,不过司马懿并没有采纳张郃的建议,并举出秦末楚汉相争时,项羽分兵三路,却被刘邦大将英布各个击破的例子,认为应当尽可能集中兵力。

和诸葛亮初次对垒的司马懿不敢掉以轻心,此时用兵风格更偏向保守。司马懿主力大军随即抵达关中,位于西端的隃麋民众准备按照原计划进入陇右。

诸葛亮听说费曜带领率军支援上邽,立刻判断出了司马懿军队的动向。此时蜀军尚未突破祁山,如果司马懿提前率军赶到陇右,并继续增援天水郡等地,他在祁山的战事会更不好打。

于是临时改变策略,以田忌赛马的思维,不在祁山下继续消磨,而是留下讨寇将军王平带领部分兵力盯住祁山,自己亲自率领主力大军从卤城出发,往东北快速进攻上邽。

如果司马懿主力大军还在关中,面对早有防备的上邽,诸葛亮投鼠忌器,未必会轻易攻击。但此时司马懿大军已经在去往陇右的另一条路上,即便临时赶来支援上邽,兜转的路程长达数百里,必定是来不及的,蜀汉军队就有充足的时间应付上邽战事。

其实类似声东击西的战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就用过。当时蜀汉军队佯攻陈仓吸引曹魏大军聚焦关中后,便迅速转向,以迅雷之势攻取了武都、阴平二郡。如今如法炮制,依然有效。

上邽的曹魏守军虽然比司马懿的主力大军少,但据城死守也不好攻,至少能拖到司马懿支援,因此诸葛亮此战的目的并不在于攻城,而在于抢收上邽城外刚刚成熟的小麦。

如此一来,自保有余的曹魏军队就失去了坚城优势,郭淮、费曜带领等部出场阻截,都被打败,无法通过野战击退蜀汉军队,只能看着自家小麦被疯狂收割。司马懿得知上邽的战况,立刻改变计划,率军昼夜进行支援上邽。

为了给割麦大军争取到更充分的时间,诸葛亮还派出部分蜀汉军队在上邽外围游弋,甚至一度深入了隔壁的广魏郡,从略阳到渭水北岸都能见到蜀汉军队的行踪。曹魏军队不断想要抓捕这些行踪无定的蜀汉游击队,而这些蜀汉游击队往往一战即退,不和曹魏军队纠缠。

等到司马懿率主力大军赶到上邽,蜀汉军队已经收割了绝大部分的麦子。司马懿派遣将领牛金勾引蜀汉军队,但诸葛亮无动于衷,率军撤回了卤城。曹魏军队这才开始收割剩下的麦子,可惜已经所剩无几了。

司马懿不甘心吃亏,而且鉴于当时陇右没有粮草的实际情况,在上邽小麦被抢的情况下,关中运粮过来要走千里,再慢条斯理在陇右布防只能被饿死。

因此对蜀汉军队展开追击,准备解救祁山,和蜀汉军队提前对决,同时让郭淮等将领从附近羌胡部落征集粮草运往前线,解决己方缺粮的燃眉之急。事实证明,上邽之战虽然没有爆发激烈的战斗,但对整场战役后续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决也将在祁山提前上演。

从地图上看,上邽到卤城的道路主要走木门道,周边山势险峻,属于非常狭窄的古道,终点在卤城以北。司马懿率领主力大军,抵达蜀汉军队在前线的据点卤城附近后,便着手展开对蜀汉军队的攻势,但是曹魏军队内部,就如何打这场仗出现了分歧。

张郃认为应该打持久战。一方面,祁山被围的贾嗣、魏平等部知道援军已到,情绪和士气都会重新振作,只要以祁山继续拖住蜀汉军,再分兵抄后路,蜀汉军队就会因为缺粮而撤退。

这次司马懿听从了张郃的建议,而且诸葛亮依靠卤城来围点打援,这么明显的求战伎俩,司马懿肯定也看出来了。所以司马懿率军抵达卤城以北后,不肯直接和蜀汉军队交战,而是立刻登山,占据险要,掘壕立营,一边进行休整,一边等待后续部队抵达。意图先撑一段时间,伺机抄后路,反客为主。

司马懿不主动进攻,对于诸葛亮来说十分不利,一来他攻取陇右的战略目的难以实现,二来蜀汉军队劳师远征,后勤压力也很大。如今南北两面的曹魏军队都原地固守,战事长期拖下去,等曹魏关中粮草陆续送到,后勤线更长的蜀汉军队就要慢慢处于劣势。

为了打破僵局,诸葛亮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即撤去围困祁山的军队,将兵力全面收缩到卤城,给两面的曹魏军队让出通道。

蜀汉军队这一侧祁山曹魏军队围困解除,司马懿立刻派出军队和贾嗣、魏平在祁山会师。从诸葛亮的举动可以看到,传统意义上诸葛亮用兵谨慎的说法其实很有问题,在他的几次北伐过程中,从不乏兵行险招和临时变策。

曹魏军队连成一片后,重新获得战场主导权,蜀汉军队瞬间从围点打援陷入被包围的绝境,祁山南面的漕运粮道也拱手让出,只有水源因为提前准备有一定保证。

蜀汉军队被包围和断粮,战局明显对曹魏有利,被围困已久的贾嗣、魏平解围后,在祁山不断要求和蜀汉军决战。

但司马懿不为所动,这两人居然公然嘲讽司马懿,司马懿本部主力军队中,大部分将领也都跃跃欲试,不断请战,相当亢奋。不过司马懿相当冷静,毕竟诸葛亮这种战术实在太反常了,他生怕诸葛亮留着后手,始终按兵不动,甚至不惜装病避战。

观察一阵子后,他发现蜀汉军队并没有异常,加上将领们求战心切,自己后勤也困难,所以最终决定出战。

五月,司马懿本人率军进攻诸葛亮亲自坐镇的北营,张郃率军进攻王平固守的南营,对蜀汉军队发动南北夹击的攻势。

曹魏军队终于出动,等候已久的诸葛亮立刻部署,由于曹魏军队兵分两路,总体对蜀汉军队局势不利,所以他并未盲目作战,而是安排一守一攻,以王平继续死守南营,拖住张郃以及有可能的祁山曹魏军队。自己则集中力量,以魏延、高翔、吴班三员大将带兵从北营出兵,主动迎击司马懿。

双方在卤城北面野战,蜀汉军队破釜沉舟,奋勇争先,在正面大破司马懿麾下曹魏军队,根据蜀汉方面的后续统计,斩首3000,缴获盔甲弓弩近万。王平也挡住了张郃的猛攻,南营岿然不动,张郃听说北面失败后自动退走。

张郃这一退,贾嗣、魏平只能继续退守祁山。而司马懿遭到重创后,和张郃会合后连夜拔营往北,沿木门道撤往上邽。

夺回主动权的诸葛亮顺势重新围困祁山,并向北追击。

诸葛亮击退司马懿后,得以放心继续围攻祁山。围困又持续近一个月,当时正处于夏秋之际,突然爆发大雨笼罩祁山,蜀汉军队原本就低效的后勤运输遇上更大的困难,先前割取的上邽之粮也几乎耗尽。诸葛亮权衡之下,决定接受朝廷的建议撤兵。

当时曹魏军队内部就是否追击蜀汉军队又出现了分歧,司马懿命令张郃追击,但张郃认为归军勿追。可司马懿坚持让张郃追击,张郃不得已只能走木门道去追。

诸葛亮提前在张郃军必经之路木门谷设下伏兵,最后击破曹魏追兵,张郃也在这场战斗中大腿中箭而死。

尽管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在战略上依然徒劳无功,但如果聚焦单次战役,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中无疑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战绩,不但连续击破曹魏西北名将,纵横捭阖,更给了新官上任的司马懿一个下马威,还击杀了曹魏名将张郃,收获重大,展现出了一流的军事指挥者的素养。

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大势所趋,也不是某个人能够改变了的,尽管诸葛亮有万般本领,奈何蜀国国力所限,难以在战略上更进一步,以至于只能和时间赛跑,为自己的期冀和志向尽最大的努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