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6年,刘邦得到英布叛变了朝廷的消息,立即召集群臣,问道:“寡人待淮南王那么亲,他竟忘恩负义,反叛朝廷,你们说,这事该怎么处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武将们异口同声:“出动大军擒拿叛贼,决不能姑息迁就。”

可是,由谁率领南下平叛的大军呢?刘邦颇费脑筋。

武将里面,没有人能敌过英布。自己年过花甲,体力不支,加上连年征战,刘邦觉得很疲惫。

他想让太子刘盈代己出征。吕后却坚决不答应。她舍不得让宝贝儿子去两军阵前冒险,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地说:

英布是天下出了名的猛将,又很会用兵。朝中的武将都是陛下过去的部属,按说是太子的长辈。他们哪会心甘情愿地听太子调遣?让太子领着他们出征,等于是让羔羊去管理一群恶狼,这事叫英布知道了,他必定会笑话朝廷里无人,这会更加助长他的嚣张气势。

陛下尽管有病,可虎威犹在,就是躺在车子里指挥,两军阵前,各位将领哪个敢不出力?为了大汉的江山社稷,陛下还得支撑着再辛苦一回。

刘邦不好反驳,只得长叹一口气说,“朕早就知道太子不成器,担不了重任。看来朕就是不要命,也得亲征淮南,给英布点厉害看看。”

给刘邦驾了大半辈子车的夏侯婴听了这些话,心里不是滋味,就去找老朋友薛公问主意。薛公以前当过楚国的令尹,此人足智多谋,常常料事如神。

夏侯婴问:“皇帝给淮南王封了土地,他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可是为什么还要造反?”

薛公回答:“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功劳相当,地位相等,属于一类人物。朝廷杀了韩信,又诛灭了彭越,英布哪能不想想自己?淮南王反叛,是意料中事。”

夏侯婴又问:“英布的阴谋能不能得逞?”

薛公明确回答:“不能!

夏侯婴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就把这件事讲给刘邦听。刘邦也想听听薛公的见解分析,随即决定召来薛公。

薛公告诉刘邦:“英布要反叛虽然不可避免,但他有上、中、下三种计策可选,采取哪一种却很重要。”

刘邦让他谈得具体些。

薛公扳着指头,有板有眼地说:“东取吴,西取楚,占领齐鲁,争取燕赵,这是上策,若是那样做了,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将不再属于朝廷,东取吴,西取楚,占领韩魏,控制储粮丰富的敌仓,堵塞雄险的成皋,与朝廷相持,这是中策,最后谁胜谁败,在两可之间;东取吴,西取下察,把钱财转到越国合起来,南与长沙结成联盟,这是下策,陛下只要出兵,就能很容易地打败他。”

刘邦问:“先生估计英布会用什么样的计策?”

薛公答得很干脆:“下策!”

刘邦仍有点不明白。薛公解释说:“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这是由个人的经历和秉性决定。英布凭一时勇猛被封为王,可他目光短浅,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顾及百姓的利益。平时只顾眼前,不顾长远,战时就会急功近利,所以,必然用下策。”

刘邦很赞成薛公的分析,这更增加了他荡平叛乱的决心,于是刘邦下令:削去英布的王爵,封儿子刘盈为淮南王。同时,征调上郡、北地和陇西的车骑部队与巴蜀的地方武装3万多人,充做太子卫队,驻于灞上,维护京城安全。自己率朝中诸将及诸侯国军队组成的主力军,又大赦狱中死罪以外的囚犯编成前锋,让他们在作战时戴罪立功。

英布在起兵叛乱时,趾高气扬地对部众说:“皇帝已经老了,他绝不会自己出来打仗。过去只有韩信和彭越是我的对手,现在没有这两个人了,别的都没有多大本领。只要我们一起兵,夺取天下,容易得很!”他这样一说,将士们乐得得在,谁也不去认真备战。

皇帝御驾亲征,英布着实吃了一惊。

在用兵谋略上,果然像薛公估计的那样,英布首先攻打淮河东岸的荆国。荆王刘贾抵挡不住,败兵而逃。英布穷追不舍,杀死刘贾,吞并了荆国的52座城。接着,他又攻打淮河以西的楚国。

但是,最终英布战败逃往长沙,以图东山再起。

长沙国国王吴臣,是英布的妻弟,他不赞成姐夫反叛朝廷,于是决定杀掉英布以示对朝廷的忠诚。

吴臣派使者找到英布,假装是来迎接的。英布毫不怀疑,跟着使者到了鄱阳,住进一家豪华的驿舍里。

半夜时分,英布睡得正香。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砍下他的脑袋,连夜渡江北上呈献给刘邦。

至此,刘邦平息了英布的叛乱。

从骊山刑徒到九江王、汝南王,英布在乱世中创造了自己的事业,但跟李斯一样,他终究只是粮仓里的“硕鼠”,最终斗不过刘邦,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