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灭亡于红巾军的进攻。但在红巾军内部却有两大领袖,即攻北的韩山童、韩林儿父子,攻南的徐寿辉。韩氏父子和徐寿辉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傀儡性领袖。徐寿辉起义之初掌握着实际权力,韩林儿自始至终都没有掌握过实权。
(资料图片)
南北两大领袖的操纵者北有刘福通,南有陈友谅。两派鏖战之际,又跑来一个张士诚,最终一切都被坐山观虎斗的朱元璋坐收渔人之利。
刘福通之死,与朱元璋的渔人得利
刘福通是安徽省界首市人,他在龙凤政权元年(1355年)杀了杜遵道后,在红巾军内部就没有了能够与其制衡的人物。红巾军的好与坏、荣与耻都与其有直接关系。当三路北伐失败后,龙凤政权已经处在风雨飘摇时代。最终,刘福通成了历史人物。
人们对他的死还是有争论的,但无论怎么争论,其结果都是一样——被人所杀。
一种观点认为是被张士诚的手下吕珍所杀。
《明史》《明太祖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罪惟录》《国初群雄事略》《元史纪事本末》称其在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被张士诚部下吕珍在安丰杀害,朱元璋在刘伯温请求下派出救兵,打败吕珍后救出韩林儿。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朱元璋将其和韩林儿一同暗杀。
《新元史》《国初事迹》《国事群雄事略》《庚申外史》《记事录》《平吴录》《刘氏家谱》《朱元璋系年要录而且》则说刘福通、韩林儿皆在至正二十六年(1366)十二月,被廖永忠害死在江苏的瓜步江中。
近代学者中吴晗、翦伯赞、周谷城、刘泽华、蔡美彪、朱绍侯、黄冕堂等在作品中认为刘福通是被张士诚部下所杀。
郭沫若以及元史的韩儒林、邱树森、杨讷等人则认为:既然刘福通已经战死(如何战死?),刘福通死后,韩林儿如何坚守一个月?而且《国初事迹》《庚申外史》等虽然是野史,但它们的作者都是元末明初的官方史学家,前者修《太祖实录》,后者修《元史》。所以,这些野史的地位并不比所谓的正史低。
我们根据一些史实判断,明朝是有理由掩盖历史真相的。明朝之所以将刘福通之死放在吕珍头上,主要是因为廖永忠暗害韩林儿说成还能够说得清,韩林儿1366年死去,一个十六到二十二三岁的青少年溺水而亡已经离奇了。如果再加上刘福通也溺水,那就真是说不过去了。
南北两派红巾军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韩山童、刘福通、杜遵道发起红巾军起义。直到起义地点在哪里都没有形成共识。争论焦点就是“白鹿庄”在什么地方。其一为永年县(河北);其二黄陵岗(河南兰考东北);其三颍上县(安徽境内);其四颍州;其五颍水流域;其六界首刘福通的家中,因为家中养鹿所以被称为白鹿庄。
红巾军的宗教信仰是成立于南宋的白莲教,韩山童也是因为是白莲教的首领之一,拥有广大信徒才得以发动起义。那么,一个松散的宗教组织,其领袖必然是多位。
韩山童之外,还有一位徐寿辉。五月韩山童起义,八月,徐寿辉也发动起义。而且,徐寿辉一方打得还很不错,不像韩山童刚一起义就被抓了。
九月,徐寿辉率众打败了威顺王宽撤不花,攻占蕲水(今浠水)。由此,徐寿辉称帝,建国号“大宋”(又说“天完”,即压大元一头,压大一头即为天,压元一头戴顶帽子),年号“治平”。设置了统军元帅府、中书省、枢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等军政机构,任命邹普胜为太师,倪文俊为领军元帅,陈友谅为元帅簿书椽(当时陈友谅还排不上主要领导,所以官职较低)。
没过两年,徐寿辉逐渐被倪文俊裹挟,到了至正十九年(1357年),倪文俊想投降元军,结果被手下陈友谅所杀。徐寿辉成为陈友谅的傀儡,1360年被陈友谅派人打碎了脑袋。总之,红巾军第一代领袖们都没得好,都被第二代新起之秀们所吞并。陈友谅、朱元璋都属于第二代起义人物。
朱元璋建明之后,对曾经臣服龙凤政权的历史进行掩盖。对于同为白莲教、红巾军系统徐寿辉部也同样比较敌视。像刘福通、徐寿辉这样的人,竟然在《元史》《明史》中没有单独列传,徐寿辉生平被放入张士诚列传之内。
毫不夸张地说,朱元璋灭元本质上就是和红巾军内部的大大小小割据势力作战。虽然张士诚、方国珍不属于红巾军系统,但在夺取天下过程中,二人也并非朱元璋最可怕的敌人。
朱元璋最可怕的敌人反而是陈友谅。大明建立后,朱元璋在统一天下过程中,仍然是消灭南派红巾军的余部,例如四川的明夏政权。
为什么这么乱?其实就是两个字“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