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他十六岁,她十四岁,她成为了他的王妃。三十年后,她撒手人寰,独留他暗自伤悲,开启了对她长达十七年的追忆。
他是大明第三任帝王朱棣,她是他唯一的皇后--徐皇后。
(资料图片)
十六岁了,给我一个姑娘
洪武八年(1375年)冬,朱元璋让太子朱标带着他的兄弟们出游中都讲武去了。如此重大的安排,燕王朱棣却没有同行,因为他要结婚了。
媳妇是朱元璋选的,选的是徐达长女徐大小姐。有一天,朱元璋和徐达坐在一起聊天,聊着聊着朱元璋突然问了一句:“听说爱卿的长女,人称“女诸生”,还未曾婚配吧?”(“诸生”即为受过传统儒家教育,工于经史的生员,徐皇后能有“女诸生”之名,可见其才学修养。)
徐达一听,马上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这是要给儿子选妃呀,不知是哪位王子。只听朱元璋又说:“朕与爱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契,儿女结姻。听说长女自幼贤淑好读书,声名远播,不知肯否将她嫁与朕的四子朱棣?”
徐达当然是求之不得,女儿当不了太子妃,当个王妃也挺好,不过他没想到,多年以后他的女儿直接升级为皇后。
说起来,徐达与朱元璋的缘分确实不浅。两人从小是玩伴,长大后一起开辟天下,是战友更是过命兄弟,就连徐达的老婆谢氏,都是朱元璋做主赐给徐达的。如今朱元璋提出要与兄弟做儿女亲家,徐达自然是无可推辞的。
朱元璋为朱棣选得这门亲,在众儿子当中也算是最体面的。贵为太子的朱标,娶的不过是常遇春的女儿;二哥秦王朱樉,正妃娶的是北元第一猛将王保保的妹妹,次妃是宁河王邓愈的女儿;三哥晋王朱棡,正妃娶的是永平侯的女儿。
虽说哥哥们娶的也是名门之后,不过在门第和才华方面,与徐家大小姐相比还是差了些。或许冥冥之中早已注定,朱元璋对朱棣确实有所偏爱。
订亲的日子选在洪武九年(1376年)正月二十七,这一天注定是朱棣永生难忘的日子。当日,由宣制官在宫中正式宣布“册徐氏为燕王妃”,然后到魏国公府行纳采、问名之礼,并订好了迎亲的日子。
这一年,他十六岁,她十四岁,她成为了他的燕王妃。新婚之后,夫妻俩恩爱,徐氏知书达礼,品貌出众,为人处事展示出了与她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稳重,马皇后也非常喜欢她。
不过小两口的蜜月期刚过,朱棣就被派往凤阳,与已经在那里的兄弟们一起开始军旅生活。
朱元璋的用意十分明确,就是要儿子们在就藩之前,让他们得到更多锻炼的机会,以便日后守好藩镇。选择凤阳也是用心良苦,毕竟那片土地是祖宗肇基之地。
凤阳“军训”之后,朱棣就要到北平就藩,带着他的王妃,到那里开辟属于自己的事业。
一起闯天下的日子
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朱棣终于收到了就藩北平的诏书,虽然迟到了四年,但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三月二十一,朱棣离开南京,带着他的王妃起身前往北平就藩,这一年,朱棣二十一岁,燕王妃十九岁,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徐王妃肚子里还驮着一个儿子。
由于伉俪情深,婚后徐氏频繁怀孕生子,相继为朱棣诞下三子四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棣决定起兵造反,次年率军南下,开启了他的“靖难之役”,这一战就是四年。
公元1399年,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北伐平叛。这对朱棣来说既是好消息,又是一个坏消息。好处在于他对李景隆十分了解,当即指出了李的五大败笔;坏消息是李景隆带了五十万大军向他袭来。
为了扩大兵力,他决定冒一次险,前往大宁向十七弟宁王朱权借兵,宁王手中的朵颜三卫可是一支战斗力极强的军队。
就在朱棣准备前往大宁之时,朝廷的辽东军马已入关进攻永平。为解永平之围,朱棣亲率大军前去解围。燕军进抵永平,辽东军马退保山海关。随后朱棣直奔大宁去见朱权。
此时,李景隆的大军已顺利抵达了北平城下,而北平城内只有一万兵马。由徐王妃、世子朱高炽、道衍高僧和真定之战后降附的朝廷将领顾成主持北平防守事宜,可以说极为薄弱。
如今朱棣的大宁之行很顺利,而北平却处于危急之中,身在城内的徐王妃如何应对李景隆的围困呢?
据《明史》记载,“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由此可见,虽然当时朱高炽以世子身份留守北平,但在防御部署方面却是听从徐王妃的调遣。双方争夺的焦点之战集中在了北平的九座城门,特别是南城的丽正门在朝廷军的猛攻下,数次陷入危机。
在如此危急关头,徐氏临危不惧,为将士和城中留守的妻了们发放铠甲和兵器,让她们登城守卫,激励她们保卫自己的土地,北平城这才得以保全。徐王妃不魁是将门虎女。
1402年,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顺利登基为帝,封徐氏为皇后。朱棣在北平生活的二十年时间里,身边只有徐氏一位夫人,实行了严格的一夫一妻制。
作为藩王,他可以享受大约五万石的岁禄,还有数量不菲的食盐、布匹和茶叶,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娶十来个小妾,养几十个孩子都不成问题。但他并没有那么做,可见,徐王妃在他心中的分量有多重!
失妻之痛,意难平后的疯狂思念
成为皇后的徐氏,一点也没倦怠。身居后位的她,不仅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在管理好后宫的同时,也不时地向朱棣提出自己对政事的看法。
徐皇后建议朱棣在征战之后给兵民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还劝他任用前朝皇帝遗留的老臣贤才,对亲人实行宽待的仁政。朱棣采用了她的进言,并对她夸赞有加。正如她对大臣夫人们所言:“吾在宫中旦夕侍皇上,未尝不以生民为念,每承顾问,多见听纳。”
徐皇后虽身份尊贵,但为人低调,自觉地抑制外戚势力,对自家从不骄纵。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在靖难时曾暗中辅弼朱棣,被建文帝所杀。朱棣称帝后,追赠他为定国公,又让他的儿子徐景昌承袭了爵位。追封令下达后,他向徐皇后说起此事,不料被徐皇后严辞拒绝,她说她并不希望受此私恩,朱棣听了挺生气,说他是以公道治理天下,哪里有什么私心。不过帝令已出,徐皇后也只好接受。她希望皇上赐师给徐景昌,严格教导他,以不辱皇上如此大恩。
此外,徐皇后的后宫管理工作也相当出色。他从《女宪》、《女诫》、《内训》中摘录出二十篇,写成《劝善书》颁布于天下,以此倡导女子辅佐夫君,修德行善。
就是这样一位各方面都很出色的皇后,或许天妒奇才,不幸于1407年一病不起,在弥留之际,她都不忘规劝朱棣,“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
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初四,徐皇后去世,年仅四十六岁。《明太宗实录》记载:“后崩,上哭恸,群臣奉慰,上曰‘皇后仁明贤淑,汉马氏唐长孙之伦也,虽处中宫,其一念惟在仁民,继今朕入宫,不复闻直言矣。’”
对朱棣而言,徐皇后能读懂他的世界;对徐皇后而言,朱棣发自内心的深爱她。徐皇后去世后,朱棣悲痛不已,并决定不再复立皇后,致使永乐一朝后位空缺长达十七年。
徐皇后的突然离世对朱棣打击很大,在谥册中有提到“岂意盛龄,遽焉倾逝,朕心恸悼,万姓尽伤。”。对于徐皇后的葬礼,其规格在明清两代史上也是极为隆重的。
朱棣本人白衣素服一年、辍视朝一年,只在西角门等地听政议事;太子及诸王为母亲服斩衰三年,群臣为皇后服斩衰二十七日、白衣素服一年。所有祭奠礼仪一直持续了两年才恢复正常。
徐皇后一直有一个心愿,她希望大有生之年和朱棣再回一次北平,犒赏当年靖难时和他们一起战斗的将校士民之妻,临终之际,她把这件事托付给了太子朱高炽,请儿子替她完成。
永乐七年二月(1409年),朱棣北巡,留太子在南京监国,他回到了盛满往事的北平。在到达北平的次日,他就赏赐了北京的官员军民和守城妇女,也算是圆了徐皇后的心愿。这一次,他还做了一个决定,迁都北平。
徐皇后死后,她的灵柩一直停放在南京皇宫没有入葬。这次北平之行,朱棣还在北平一带选择了陵寝。永乐十一年(1413年)二月长陵地下玄宫终于建成,在南京停留了六年的徐皇后梓宫终于可以入土为安了,徐皇后是入葬明十三陵的第一人,此后在迁都前,朱棣频繁巡幸北京,动辄逗留数年。
徐皇后死后,据《明史·纪纲传》记载,各地给成祖进贡了不少美女。朱棣见她们年纪尚小,特下旨放到宫外圈养。在野史中也有提及,传闻,明成祖某次活剐了三千宫女,只因某太监和宫女搞对食,但是否真有其事,正史中没有记载。
可见,不论正史还是野史,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朱棣的后宫并不缺美女。但奇怪的是,在他称帝后的二十二年里,再也没有子女出生。对于这一点,也成为一个历史悬疑问题。
或许有一个解释比较合理,那就是,徐氏死后,他的私人时间都用来思念了,哪有时间再去生孩子。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北归途中病逝,享年六十五岁。在临终之际,他交代给太子,让仁孝皇后的神主与自己的梓宫合于一处祭祀。同年十二月,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一场长达十七年的思念终于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