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电影动漫中的姜子牙都是一位白发苍苍仙风道骨的形象,其实历史中的姜子牙原型是一位兵家大拿,被尊为武圣并享有武神庙祭祀,那历史中的姜子牙是如何成神的呢?
姜子牙姓姜、氏吕、名尚、字子牙,后封于齐,所以又称齐太公。
民间故事“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就是讲述的姜太公与周文王邂逅的故事。
(相关资料图)
归周之后,姜子牙辅佐文王兴邦,武王伐纣,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充满传奇色彩。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
——《诗经·大雅·大明》
牧野之战威风凛凛的伐纣军队,太公骁勇英姿宛如奋飞长空的雄鹰。
太公是古代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谋略家,是后人公认的兵法祖师爷。
沈起《吴子序》曰:“兵法始于黄帝,其后得其传者,周太公、齐管仲、吴孙武、魏曹操、蜀诸葛孔明,其书皆行于世。
姜子牙的封神之路
作为周王朝的重臣,姜太公自然很早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
早在东汉时期,就有了祭祀太公的现象:《魏书》和《水经注》都曾记载,在汲郡的东北就有一座太公庙,庙前碑文表明此庙是东汉人杜宣、崔瑗等人所建。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官府明确下令在传说中吕尚垂钓地磻溪建立太公庙,官方认证让太公祭祀不断兴旺。
唐代开元十九年,朝廷在两京建太公庙,并规定了明确的祭祀时间与礼制,祭祀级别等同于孔子,军队出师、任命将领要前来参拜,武举人应考要先去拜谒太公庙,姜太公吕尚此时已被树立为“武神”形象,太公庙也成了国家钦定的武庙。
《新唐书·志第五》记载:
“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宣。出师命将,发日引辞于庙。仍以古名将十人为十哲配享。天宝六载,诏诸州武举人上省,先谒太公庙。”
上元元年,唐肃宗正式追封太公为武成王。
“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丞相诸葛亮、唐尚书右仆射卫国公李靖、司空英国公李勣列于左,汉太子少傅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魏西河守吴起、燕晶国君乐毅列于右,以良为配。”
宋真宗时,又封姜子牙为昭烈武成王。
从唐到元代,太公一直保持着自己国家武神的地位,武成王祭典也基本没有变化。
直到明代,洪武二十年,礼部奏请仿效前代,“立武学,用武举,仍祀太公,建昭烈武成王庙”。被朱元璋否定,他认为,姜子牙作为周天子分封的臣子、诸侯,封王祭祀的礼仪并不合适。于是朱元璋“神号改正诏”,官府撤销了太公的“武成王”封号及其祭祀,太公改为在文王、武王庙陪祀。
自此太公的武神崇拜走到了尽头,由在宋元时期广受崇拜忠义的化身关羽“义勇武安王”接替姜太公,成为新的武神,并一直延续至今。
不过自唐至明,太公武神地位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自然少不了民间传说的渲染。
最早在西汉刘向《列仙传》中就描述太公天生具有内智,绝非凡夫,在南山的溪边隐居垂钓,三年后从鱼腹中钓得兵书。之后遇文王、辅武王,历任文王、武王、成王三朝,撰写了兵法一百多篇,活了两百多年,这简直就是个活神仙。
《列仙传》是最早把太公当成神的记载,这种传说到了后来就演变成太公能够通于神灵、役使神灵的故事版本,常见于志怪小说中。
元代《全相武王伐纣平话》故事里说姜太公能神机妙算,预卜未来等等;
到明代万历年间,许仲琳创作了《封神演义》小说,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姜子太公封神的故事为民间广为信奉直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