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1860年8月21日,侵华的英法联军最终攻陷了天津大沽口,到9月份,17700人的英法联军向京师进攻。负责京师防务的钦差大臣、博多勒噶台亲王僧格林沁,虽然知道敌人武器先进,战斗力强,但是他自认为拥有数万蒙古骑兵,能在陆战中给予英法联军重创。

清朝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屡战屡败,除了对手都是当时世界上一流强国外,从朝廷到臣民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不重视自身存在的问题。虽然大沽口失守,但是清廷认为是敌人船坚炮利造成的。天真地认为陆战不同于海防战,希望依靠大清精锐骑兵的冲击,一定能获得胜利。僧格林沁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来部署京师保卫战。可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大清最后的希望却破灭了。

咸丰十年(1860年)9月21日,在通州与京城之间通惠河八里桥,8000人的英法联军部队对战30000清军,其中包括17000名蒙古骑兵。结果,清军惨败,伤亡1200人,而英法联军才死5人,受伤47人。让僧格林沁引以为傲的蒙古骑兵被打得溃不成军。是什么原因让双方伤亡如此悬殊,重要原因是英法联军武器先进,其中有火力凶猛的拿破仑炮,杀伤范围大的康格里夫火箭,以及两国士兵手中的英式1853恩菲尔德步枪、法式米涅步枪。这两种步枪虽然还是前装枪,但是采用新型圆头柱壳铅弹,具有射程远、杀伤力大等优点。

反观清军,武器和十多年前第一次鸦片战争相差不大,还是大刀、长矛、弓箭、火绳鸟枪和抬枪等。不过即使武器落后,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清军蒙古骑兵伤亡怎么会这么大?其实人员素质低的原因占大部分。

据史料记载,在成吉思汗时代,蒙古骑兵普遍使130至150斤拉力的强弓,到了清兵入关的顺治年间,满蒙骑兵可以开110至120斤强弓,即使雍正、乾隆时代还能开80、90斤拉力硬弓。而到了咸丰时期,由于长期和平优裕的生活,谁还下力练弓马骑射,绝大多数蒙古人只能用20至40斤拉力的弱弓,射出去的箭既没有射程,又没有穿透力,射速也低,即使敌人中箭,只能造成点擦伤。

还是有一少部分蒙古骑兵冲到敌军阵地中,但是与敌肉搏更是不堪一击。英法骑兵用长矛冲杀,步兵用步枪上的刺刀拼杀,而清军蒙古骑兵训练欠缺,白刃战能力退化严重,所以与敌短兵相接只能用轻量化的马刀,这样与敌对比武器处于劣势,战斗素质又低,不被吊打才怪。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相当一部分蒙古骑兵改为使用火枪,因为相较于习练武功格斗,火枪更容易上手,只要打上几枪会操作步骤即成,这样谁还费时费力去练武。而官员们不懂现代战术,觉得火枪占比高,部队战斗力自然水到渠成,也不去敦促部下练白刃战能力。

说完了人的原因,再说战马。虽然僧亲王自认为有庞大的3万蒙古骑兵,可实际上他们大多数是蒙古各部王公贵胄们手下的牧民,根本不是脱产的正规军,虽然他们有时候也训练,可无非是在各自的盟旗,小规模打打枪,射几箭,没有大集群战术的训练,同样他们的战马也是如此。八里桥战斗中,炮弹爆炸巨大的声音,让蒙古骑兵很多战马受惊。英法联军发射的康格里夫火箭,更是吓得蒙古骑兵的战马不受控制而四散奔逃,一些往回跑的惊马反而冲乱了后面的清军步兵,造成大规模地溃败。

一次次血的教训,证明清朝当权者的思想,以及各项制度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印证了那句名言:落后就要挨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