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胡椒、胡瓜、胡饼、胡服、胡说八道,为何都以胡字开头?
唐代是一个胡风、胡俗大流行的时代,也正因为这一点,唐朝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朝代,而长安城更是当时数一数二的“国际化”大都市。《旧唐书》记载说:“太常乐喜欢胡人的曲子,贵人们用膳,供应的都是胡人的吃食,士女都竞相穿胡人的衣服。”唐玄宗天宝初年,达官贵人、游子、士族、庶人等都喜欢穿胡服,戴皮帽,妇人则戴簪步摇。可见唐玄宗时代胡风之流行,甚至是经过了胡将安禄山,引发的安史之乱后的唐朝社会,胡风仍然流行。
“胡”字根据所处时代和所在地域的不同,所包含的寓意也有所不同。先秦两汉时代,“胡”指的是匈奴,而到了五胡十六国时代,“五胡”则是指以匈奴、鲜卑、氐、羌、羯为代表的北方到西方的游牧民。但是,从作为过渡时期的东汉开始,“胡”就已经开始指以粟特人为首的西域人了。到了隋唐,“胡”多指西域的那些沙漠绿洲城邦国家的人。但由于前朝的用法还在用,所以场合不同,有时候会将突厥、回鹘等也称作“胡”。总而言之,“胡”这一词语,不管是西域城邦国家,还是游牧民族亦或者是粟特商人,在中国总归明确指的是着“外人”“异国人”的意思。
隋唐作为有草原血缘的大一统王朝,在对待异族文化和风俗,有着前所未有的包容,并加以吸收,因此从上到下兴起了一股“胡风”。作为有“胡”字的词语来说,众所周知的“胡桃”“胡瓜”“胡麻”等,都是西域地区的农产物,因此说西汉的“胡麻”,只是“从匈奴传来的麻”也非常牵强。实际上,“胡麻”由张骞带回来的说法始于宋代。那个时候说“胡麻”的意思,是“从西域地区传来的麻”。
另外当时还有很多物事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如 “胡床”(椅子)、“胡瓶”(水壶)、“胡粉”(化妆用的白粉)以及“胡椒”等。胡椒虽然是东南亚和印度的特产,但是中国的胡椒,最初是通过西域传进来的。
另外,还流传过来很多“胡食”,一般是酵母发酵而成的面包、或者油炸食品、蒸的面饼等,如胡饼、烧饼、油饼、炉饼、煎饼、胡麻饼等,这些都是从西亚、中亚传来的吃法或者食物。在3世纪以前的东亚并没有“粉食”的文化,都是将麦粒、粟粒等谷物颗粒直接煮熟或蒸熟吃的,是传统的“粒食”文化。至于把小麦磨成粉以后,或者做成面包、馒头,或者做成面条食用的粉食文化,则是在唐时传入中国的。汉语最早的“面(麵)”字并不是拉面、擀面条、荞麦面条等,而是“麦粉”的意思。所谓“饼”就是指,烤制“麦粉”而做成的食品,也就是说面包、馒头一类食品,而并非指现在日本用大米做的“饼”。炉饼是“用炉子烤制的面包”,煎饼则是“用食用油煎制的面包”。
总之,粉食乃是从西亚沿着中亚的沙漠绿洲农业地带传播而来的,胡食的“胡”字,指的是西域应该没有什么疑问。此外,几乎所有的“胡乐”都是西域音乐,源自于新疆地区的音乐,如胡旋舞、霓裳羽衣曲等。